上周五晚的家长会勾起了我的回忆。
30年前,正好是我升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的育儿更“原生态”些,小升初动员会什么的是没有的,只有老师们贯穿整个六年级的训诫与教诲。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教务主任,我们的政治课老师的告诫,如果升学考试没考好,会进入我们的对口初中,某某二中,那样一切都完了,那里全是坏孩子,而且还要待在一个连汽车喇叭声都听不到的山沟沟里……
后来我才知道分数其实是没用的。那时正好开始施行小升初“划片”,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义务教育学区制。正常情况下,不管小学“毕业考试”分数是多少,都要进入对口初中。择校考验的是家长的“路子”,那时还不存在择校费这种机制,抽签什么的也不存在。而有路子的家庭多半是有人身处高位,或者是教育系统中人。
我家两种情况都不沾边。于是我“顺利”地拿到了对口的某某二中的录取通知。然后,一个堂堂男儿哭了一整天,我笃信老师的话,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就要毁灭了。
反转来得很突然。没过多久,所有录取通知书全部作废,按照“划片”原则重新录取。那时候我大概还不懂幸灾乐祸,但是我很开心、很踏实,因为我熟悉的小伙伴们又要相聚了。
后来的故事是,在那个传说中魔窟一般的学校,我度过了开心快乐的三年。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很铁的伙伴们,另一方面是因为很棒的老师:人文素养极高的班主任和一批要么经验丰富,要么朝气蓬勃的任课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这三年美妙的体验,是从不打折扣的实验课;是既紧张,又充满探索的课堂和晚自习;是被青山环绕的安静的校园……这一切让我至今回味。
我的科学、人文启蒙,毫无疑问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个深刻影响直到成年后我才体会到。不是说别的学校体验就一定不好,而是从我的主观感受角度出发,这里就是那么美好。
后来我们的中考成绩让我们的母校从此也成为了家长们愿意为之“走门路”的热门学校。
另外可以确认的是,我们学校的“恶名”真的可以挡煞,戴上校徽能让混混模样的社会人对我们“礼让三分”。
这就是我的小升初,以一个黑洞般的传言开头,以三年后阳光灿烂的人生经历幸福收尾。
今天,我以家长身份目睹下一代人的小升初。
教室里诚惶诚恐的家长们仔细聆听老师的教诲。成绩、择校是接下来这一年孩子们和家长们将要耗尽心力的两件大事。
三十年前教育系统希望通过划片方式平衡教育资源,让义务教育公平化的努力显然没有成功。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不光经历着强度和频次更甚于我的题海和模考,还要为各种竞赛和资格证书奔波和加班加点。而家长们攒择校费、买学区房,耗尽的何止是心力,更有自己的人生。
“对口学校”依然是个黑洞般的字眼,放佛能把一切天真灿烂的未来吞噬掉。而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真的不该这样!
相对平衡的生源、共享流动的师资,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应该是社会人才的起点。
每一个孩子的K12阶段必然应该是充实的,但却也应该是多彩、快乐的。
可惜,所有人都陷在这无奈的消耗中无法挣脱。而只有我这样被这系统抛弃的人,困在局外冷眼旁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