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点亮人类思想之光。
摊开人类发展的煌煌历程,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思想始终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探索世界提供了更多灵感。回首这些智慧先贤们,将天地真理娓娓道来,拨开眼前的迷茫,挑去心头的疑惑,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即使在战火峥嵘的岁月里,再次开卷去读,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哲学智慧的力量和温暖。信步于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很难想象,在八年的时间里,毫不起眼的学校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一百七十位院士,更想不到的是聚集着冯友兰、汤用彤、贺麟等一批大儒,在简陋的教室里,伴着炮轰连天为学生们讲解中国哲学。
这本《西南联大哲学课》正是当时的讲课教义,主要由冯友兰、汤用彤、贺麟三位哲学大师讲述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思想。通读下来,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的体系,在历史的角度中演绎思想的传承,同时更加强调个人的修为。
壹 冯友兰:子学时代,百家争鸣
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具规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解放,究其原因在于“井田制”经济制度的土崩瓦解,遂引起贵族政治制度的破坏以及社会组织的变化,导致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庶民的解放,为思想发展提供了根本要素,于是哲学流派纷争,讨论范围之广,气象之蓬勃,是当时未之有也。
孔子,既是子学时代的代表人物,又是周朝礼制的维护者,哲学思想核心就是“礼之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推行的哲学思想更多是维护国家礼制,培养的“人”则是为国家服务的人,并非深研某一领域的学者。
开启“知识付费”时代,以“六艺”示众人,广招学徒,打破了社会阶层固化,实则是以“礼”抵抗当时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亦希望弟子可在“千乘之国”办事。对于个人修为,孔子注重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提倡“文质彬彬”。
墨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在于“人民之大利”。凡事物必定于百姓人民有利,方有价值,否则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的评判,都应该以此为标准。
与之相似的还有孟子的哲学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哲学思想,继而延伸出“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的对比,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先进的,超前的,潮流的。
剩下的老子、庄子、荀子都有自己的明确主张,基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一则维护国家生活秩序,二则在个人修为上均有突破。不同于老庄的顺应自然规律,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无论哪种观点,都是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的哲学课题。
贰 冯友兰:汉代儒学,五行为纲
儒学的发展,进入汉代后受到了空前的尊重。以董仲舒为代表,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孟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深化。然而,以儒学为基础,董仲舒创造性地融入了五行学说,服务于国家统治之中。进步的地方在于,开始着眼研究自然运行规律,为社会发展带来科学曙光,不足之处在于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离开宏观的国家生活,在个人生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我们熟悉的“三纲五常”,以更高的思想高度来划分社会人文的伦理关系,此观点影响了数千年。
叁 汤用彤:魏晋玄学,新学潮流
这里的“新学”就是指玄学,是用老庄的“虚无之论”做理论基础,而“旧学”则是沿用阴阳五行的“儒道”。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派别分歧,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动乱。上层人士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同时也带去了思想融合,而守旧的一部分人则留在了北方。随着政治区划的稳定,思想上也开始出现了分野。其中,代表人物当属王弼,他鄙视汉的“象数之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由此使学术界发生重大变化,奠定了魏晋“新学”的基础。
肆 汤用彤:隋唐佛学,浩然繁盛
隋唐佛学有四大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性、系统性。
佛学的繁盛发展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繁荣,政府支持佛学发展,由此还出行西行求法运动,在国内兴建寺庙,代表性的则有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的繁荣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圈占,人们不事生产,纷纷烧香拜佛,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以韩愈等人为代表,发起了灭佛运动,佛学也由盛转衰。
伍 贺麟:宋明理学,格物穷理
关于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认为唐代以前的文化都是健康的,宋以后则出现了病态,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是因为重文轻武。于是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的一些观点,更加崇尚格物穷理。
比较典型的有王安石的建立自我哲学思想、王船山的合一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从中可以理解到他们三人把理学更加方法论,便于推而广之,打开一个哲学的新时代,走出了一个新方向。
陆 冯友兰:清代思想,改制运动
前面讲诉的朝代思想,无论是维护国家统治,还是格物穷理,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思想文化再赋新光辉。然而到了清代,思想的大讨论逐渐没落,改为整理与编写,可以看作是哲学思想的“结束”。
唯一有所改观的就是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革新”,注重新思想,改变旧思想。这里的“旧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康有为主持的孔子改制考,推崇三统三世之说,网罗当时新知识,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也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虽然轰轰烈烈,但是终究没有落实到民间,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最终不了了之。
本书虽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之一,但是内容相当庞杂,涉及的观点繁琐,没有按照惯常逻辑讲诉哲学观点,而是罗列了大师的讲义,再者书中大多引用文言文,特别考验阅读能力,所以阅读门槛是有的。浅浅读下来,只能感叹中国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博大,没有深刻的人生经历和学识,难以厘清其中一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