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11-12

文章摘抄: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
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
阅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要在实践中进行落实。如何落实?如何与我们的应试考试相衔接?本章节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只有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思考,最终作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输出,提升我们的能力才是我们学习任何一盒学科的最终目的所在。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经常会陷入到: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困惑中?疑惑中,知识的实用性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作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论是在外在的技能还是内在的能力都尚待我们挖掘,课程开端以文本中所体现的矛盾冲突开始,以过程中所激发的思考为推动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凝神细听。每一节课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咂摸与思考,细致的整合与编排。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中,单独的练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完成思维力、思辨力、创造力的提升。
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不以简单的知识评价为依据。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内外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断用综合性的、过程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