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真实苍凉的活,温柔致命的花——读《呼兰河传》

真实苍凉的活,温柔致命的花——读《呼兰河传》

作者: 王周五 | 来源:发表于2015-05-07 07:15 被阅读220次

《黄金时代》的大热,才让我知道萧红这样一个人的存在。看了她的回忆式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后,相见恨晚,也恼怒自己,为何之前如此孤陋寡闻?

半个多小时,看完了这本书的第一章,便已经透彻的感觉到了萧红文字下的寂寞、萧索和苍凉。《呼兰河传》更像是本自传,第一章则是这部自传的序曲。它用写字的笔绘制了一个小城的地图,“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和“小胡同”。一间间屋子、一个个角落,我们跟着她,在记忆长廊里慢慢游荡。有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东二道街那个泥坑淹马淹车、淹鸡淹鸭,看着城里的人又开始对学堂里的学生指指点点,看着王寡妇丢了独子之后嚎啕大哭然后又兀自回去继续卖豆芽,看着卖麻花的人带着被无数人无数脏兮兮的手摸过的麻花走街串巷,然后卖给另一家……这些她所谓的“卑索平凡”的寻常事中,小城里人们的面目就如速写一般,清晰快速的呈现在纸上。他们的神情,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的不屑、猜忌、嚼耳根子、憨厚、无知、可悲,通通跃然纸上,这个小城的生活,就像被萧红撕扯掉了灰色布缦,一丝一毫都不留余地。

泥坑子不知道“坑”了多少人,可是“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就是没有人提意见把泥坑子给填了”,为什么?各人自扫门前雪,何管他人瓦上霜。王寡妇的儿子死了,瞬间轰动,也许不停的有人过来劝慰王寡妇,可是萧红的文字让我觉得,即使过来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死亡,给这个“生老病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一样,所以很快,大家就忘了,哪怕是王寡妇的亲戚朋友。“再说那造纸的纸坊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有没有一种先被震惊,后来又长叹一口气的反应?

麻木、愚昧但是又可怜的呼兰河城的百姓,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们的生命显得毫无意义,渺小肮脏,蝼蚁一般。染缸里的故事或许就是曾经淹死了一个人。“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萧红,她那在平常不过的句子,却有着直指内心的力量。看着她,仿佛是一个女鲁迅在你的面前展开她的童年生活。然而,我一直认为,鲁迅的文字过于苍劲犀利,即使是在面上,也丝毫不给人留余地,有些矫枉过正。而萧红,多了一些女性的温柔,但她的致命之力却丝毫不亚于鲁迅。同样的力透纸背、一样的一针见血。读起来明明似乎在一点点吹拂过面颊,却火辣辣的疼,背后也隐隐发凉。

“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一个人,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的就走过去了。”

这么精准的刻画,虽然没有一点表情描写,但是读者完全能感受到走过的“施舍者”似乎真的就在眼前。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守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如此寂寞、对生命看透到这般程度的句子,我想跟萧红沧桑的一生经历分不开。满纸回忆,满篇寂寞、满眼萧索。真实温柔、致命忧伤。我有时觉得,看到这么明白,该多么孤独和绝望呢?她的细腻敏感并不少于同时代的张爱玲,可是她的倔强和骄傲却无法允许她用张爱玲式的方法表达出来,让人又欢喜又心疼。

仿佛,面前作者一个齐刘海、鹅蛋脸、特立独行、满面风霜,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对命运的抵抗,令人唏嘘、又让人感动。“她富有魅力而非常脆弱,一如文学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实苍凉的活,温柔致命的花——读《呼兰河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oi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