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在读之前也听了朋友的推荐,她说几乎是留着眼泪读完。我也像准备去见什么重要的人一样,做好了心理准备。而待我真的将这本书摩挲在掌心,却还是忍不住和他们仨一起欢笑又落泪。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话扯到内心的疼痛点。但还好,杨绛先生的笔触,悲而不伤。
我们俩老了,杨绛说她总会梦到和钱钟书两个人走散了。这感觉我倒有些心领神会,我也曾这样梦过几次,范先生在梦境中消失,然后我拼命的找他。而将我从焦急失落中唤醒的,是他熟睡中也紧紧搂着我的臂弯。我想起《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那一对新婚夫妻,他们仍处在甜蜜到可以在接头拥抱亲吻的状态,我不能想象在这样的时刻失去了彼此,该是多大的苦难。因为我和我的丈夫也一直身置这样浓烈的爱意中,人太过幸福,会更惧怕失去。
我们仨走散了,刚读到这点的时候我没懂,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事情硬是要将这样恩爱的人儿分开,为什么不能想见的时候就见到。这一程又一程地追逐,为什么总是不能安心陪伴。这驿道为什么总让人感觉到别离的气息,我不安极了。不能张口去问,眼看着爱的人就在身边,却还是要一次又一次分开。我是个不太理性的人,总会很轻易地将自己带入到故事中去。范先生说了我太多次,莫要过于投入,可是这看得我一阵阵憋屈。像是被人束缚了手脚,无法去改变什么。
到了后面,我的心开始难受了。“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我特别害怕上了年纪的人有什么悲伤的故事,有时候看他闭上了眼睛,内心就一阵恐惧,害怕他不会醒来。一程又一程地送啊,不舍离开,不舍放手。原来是阿圆走了,原来是钱钟书走了……读懂的时候我的心也开始跟着流泪了。
杨绛曾做了一个小梦,梦见钱钟书走了,她还怪他。而现在,他是真的走了,却让她在梦里一程又一程地送,就这样把一个小梦变成了万里长梦。这梦里有担忧、有泪水,但也还有喜悦啊。可这梦还是让人的心跟着隐隐作痛,我好似和书中人一样疲惫。“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那船上有她最亲爱的人呐,可终究只能远远地守望,她追不上他,她见不着他了。
靠在床头读完这点,我和躺在身边的丈夫说起话来。我说了这样昂长的梦境,还小女儿一样地告诉他要珍惜我们相守的时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我后来也曾反复地翻看这长梦的几页,悲凉的时候竟想起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来,赶紧止住,不愿让思绪再放肆。
“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他从此不见”。我抚摸着她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长长的思念是幸福的,哪怕只能思念。我得说这部分让我整个人愉快起来,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夜里12点。丈夫在我背后加班,我就静静地敲键盘陪他。我们离开了父母在异乡,几次搬家辗转,租到了现在一个还不错的两室一厅。小小的客房也是我俩的书房。靠窗是一张床,两边靠墙各是一张书桌,这房间也就满了。我们都不是喜交际的人,不出门的时候就像现在这样,背对着背,各忙各的。他写代码,我写文章,倒也觉得是无尽的幸福。杨绛和钱钟书在英国的那段日子,也是如此心心相知的欢乐时光。很单纯,很快活。
钱钟书谆谆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样的真切温情脉脉流动,质朴又甜蜜。阿圆的出现,让他们俩变成了“我们仨”。每次提到阿圆落泪,杨绛都会说女儿的“一滴小眼泪”。一滴小眼泪,我真喜欢这形容,满满的珍爱与心疼。去附近“探险”,在餐馆听隔壁桌聊天,一起读书做伴。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大概最能诠释什么是平淡的幸福。
这本书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内容,没有什么新奇的知识或者是哲理上的思辨,但这文字句句真切又动人。字里行间心平气和描述的小片段,让我也会感慨生活的喜乐参半。爱的人若能彼此陪伴,倒没什么更大的夙愿了。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无比。
我们俩,只愿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无论什么平凡简单的生活,都变得格外快乐。如果说一本书读完了,心里留下了什么,那该是杨绛先生教会了我:以平和之心去认识生活和采颉生活。
午夜了,丈夫的工作顺利完成,对我说“不急,等你写完,我去打热水来,我们一起泡泡脚”。我们若哪天工作到太晚,懒得起身去洗澡,便会如此。谁先忙完,谁就去打了热水端到书房来。好在这书房也真是小,空间刚合适,还未忙完的人就可以边泡脚边继续工作。
最单纯又最美好,不过与你相伴到老。早已知晓,世间好物不坚牢。那就珍视现在,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