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话题说起——你有没有在读到一篇文章,或是听到一节课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呀!这个道理我明明是知道的呀,且在此之前,我还是此道理的坚定认同者呢,可现在,我咋就给忘了呢?咋就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没能把这个道理拿出来,推演一番呢?”
这或许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吧,即那些你看过听过,且也强烈认同的道理,如果没法把它们应用于你的实际生活中的话,都可以统统算做——不是真正的知道!
回到“诱惑”,这明明是一个贬义词,又,我明明可以判定其是否属于“长期主义”的范畴中啊,可是,我还是没有做到。可能是忘了,或是没想到,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我确实还不能100%认同“长期主义”这个道理。
所谓的“诱惑”,即是有价值,或是看起来有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可能具有长期价值。
既然不具备长期属性,那对我的成长的帮助就是了胜于无,不仅如此,它还很有可能,让我好不容易才慢慢养成的,拿“长期主义”进行识人断物的判断原则,瞬间烟消云散,瞬间让我回到了解放前。
另外一个由此引发的,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你需要长期持续的输入?输出?
原因是,如果你长期持续的输入输出,那么同样一个道理或是认知,你会时常见到,进而你也会反复对其打磨,久而久之,那般道理和认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如若不然,你只是以为你已经掌握了它一样,可实际情况却是,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某个道理,那个反复思考,反复践行的过程,其实,远比我们以为的长的多的多。
我自问,“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我能做到从各个角度解释它吗?”
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就像是,我回忆起多年以前,在课堂上,当老师让我们举一个例子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也真的只能举“一个”例子。
有时,我会觉得沟通真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很多情况下,在你的认知体系中感觉极为简单的问题,很可能在别人的认知体系中,就难以理解。因此,你无论如何都要做到多次,且多角度的将你的感知传递出去,由此,才有可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所思所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小伙伴更为在乎的是看得见的东西,虽然,那可能并不是真正重要,且关键的东西。但是,你如果想让对方理解,并且认同你更为在乎的东西,比如时间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的话,就要举很多个例子,而且还要亲自去践行你所认同,所在乎的时间这个东西。久而久之,当你再一次与对方沟通的时候,人家才能慢慢理解,慢慢体会,“哦,你说的,还真的确实是那么一回事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a0e45a5f4aea1520.jpg)
再次回到“诱惑”的主题上来,就如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一样——有些问题,在你意识到它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又,有些问题,你之所以不理解,你之所以身在其中,却不知其所害,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缺少相关的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概念。
知道了诱惑是什么之后,随即的问题,便是如何避免被诱惑所伤?进而,在下一次遇到诱惑出现的时候,识别出来。
说说我的做法吧,就是用一个又一个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来填满你的生活,每天该干嘛就干嘛。这样的话,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多的集中在这几件对你来说更为重要的,且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上。因此,你用来关注像是诱惑这种短期价值的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几近于无。简单说来,就是尽量不给这些短期主义的事情以可乘之机。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无需着急的下结论,着急的去做判定。因为,你很有可能被直觉所困,被情绪所扰。而等到过一段时间,比如第二天,经过了理性思考之后,想清楚了前因后果,或是自己有可能付出的代价,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之后,才下定结论。
虽然,此种处事的方式方法还是有可能出错,但是,至少在事后,你不会因此而自责或是后悔,或是抱怨两句,“唉!我当初真不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