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其实面对学生司马牛和子贡,同样是关于君子的提问,孔子的回答完全不同。
君子是孔子的重要概念,在论语当中多次提到君子。甚至可以说,孔子教育的目标就是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这个概念,原来本来只是国君之子,也就是有权势的那些世袭贵族,他们是君子,而贵族以外的那些人呢,通通都是小人。
这是最早的君子的概念,但是在孔子之前,君子这个概念开始有了一些道德品质的含义,开始只有文化的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彻底把君子从世袭贵族的概念当中解放出来到成为一个纯粹的道德品格高尚的概念,还主要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完成的。
司马牛问孔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是不忧虑不恐惧的。”也就是说,当你成为一个不忧虑不恐惧的人的时候,你就成为君子了。司马牛继续问“不忧虑不恐惧,这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自己,反省自己,没有让自己愧疚的事,还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说的有道理,一个人只要没做亏心事,没有做让自己愧疚的事情,那么他的内心是非常坦荡荡的。相反呢,他就感到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就是小人,孔子在《述而篇》就讲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做人,而小人总是很忧愁。做了坏事的人即使当时干了点儿便宜,但是他终究不会幸福的。
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子贡,他也问过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另外一种答案: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也就是把想说的先做了,做了然后再说,这就是君子,你看,面对司马牛和子贡,同样是关于君子的提问,孔子的回答完全不同,为什么呢?
其实关于什么是君子,答案是在老师孔子的心中,孔子面对不同的学生问君子的时候,他都可以针对这个学生原来所欠缺的借助君子希望这个学生可以改正。
孔子的教育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教学。他特别了解他的学生,他回答问题是为了培养提问者的人格,他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同一个问题,但是问的人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不同,也叫因材施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