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绝对理性批判3:我们是如何认识知识的

绝对理性批判3:我们是如何认识知识的

作者: c03268551739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4:43 被阅读0次

    康德哲学的思想构架

    我请你注意抓住几个要点:

    第一,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认识论的历史上,康德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身为天主教徒的哥白尼挑战了太阳绕地球转的天主教学说,因为地心说没办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康德也是,他颠倒了古希腊以来认识论的整体思路,提出人们认识的事物,也就是对象,是符合我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意思是说,关于对象的知识,实际上是由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认识对象面前,心灵是一种主动的力量,是我们的心灵对它经验的对象起作用,而不是相反。原来的认识论中,是我们的认识符合认识的对象,心灵是被动的。可以说,哥白尼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康德揭示了知识的本性。

    第二,康德把认识的阶段分为感性(perception)、知性(understanding)和理性(reason)。三个阶段,构成了康德认识论的框架。它们的根源都是先天的,都有自己的先天原则,这也是康德的一个重要思想。人们历来认为感性是后天的,到康德以后,人们才认识到,感性里面也包含某些先天的东西。

    第三,康德对“现象”和“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进行了划分。现象,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而“自在之物”,就是现象中还没有被我们看到的部分。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还没有能力直接把握超出现象的“自在之物”,由此他抛弃了理性主义主张的,我们可以把握绝对真理的独断论。同时康德还主张,任何可以称得上知识的东西,必须是普遍的、必然和确定的。这个看法反对了休谟式的怀疑论。

    第四,康德区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最终目的,是为道德留下地盘,正如康德在第二版序言中讲的,“我必须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位置”。悬置不等于否定,把知识悬置起来,并不是要否定它们,而是把它们放到一边,为信仰腾出位置,为道德留下空间。道德归根结底是信仰问题,而不是科学知识问题。古希腊以来的那种“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被康德否定了。康德认为,道德本身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信仰问题,而信仰问题可以归结为实践问题。

    由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康德最擅长的是抓住问题,他从牛顿物理学中看到了两大哲学传统的严重问题,也看到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在经验主义的怀疑论面前的虚弱。

    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哲学任务之一是必须重新解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才能挽救当时的形而上学,也才能挽救当时的哲学。

    康德的了不起还在于,他抓住难办的问题后敢于下手,也会下手。他声称自己的思想是“批判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里,他就采取批判的形式处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

    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那么他是从哪里下手的呢?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表述不太好理解,其实它非常简单。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先天知识”这个概念。与“先天知识”相对的是“经验知识”,所以我们还是先查看什么是“经验知识”。

    康德认为,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纯粹理性批判》导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离开经验我们谈不上知识,这与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的传统相背。从柏拉图开始,许多哲学家就主张,我们有一些知识,比如关于上帝、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真理,是先天被知道,也就是独立于经验认识到的。这种理论就是在说,我们的知识有先天的因素在里面,即使没有经验的刺激,它们仍有存在。但是,在这一点上康德赞同经验主义者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带来了他的经验,在后来的成长中逐渐积累知识。

    对康德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的论断,我们要注意“开始”这两个字,因为康德紧跟着就说,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它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这就把我们搞糊涂了,康德是不是自相矛盾啊?其实并不矛盾。所谓“开始于经验”,是从时间上说的,一切现实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而康德说的不是“都来源于经验”,是从逻辑上讲的。康德对理性派和经验派的洞见与调和就体现在这里。

    他告诉我们,心灵不是只能乱七八糟地装进感觉材料的储物筐,而是有先天的构架,这很像他的前辈莱布尼茨的“大理石的纹路”说,意思是说知识像大理石上的一幅画,大理石上本来就有纹路,有经验的画家又在上面绘出了优美的风景,但它的底色是先天有的,只不过加上了经验的色彩。

    康德建立了一种构架,叫它“知性范畴”,这种构架既是形式的也是动态的,知识一旦从经验开始,我们就会发现,里面包含我们先天固有的结构、形式,凭借这一套结构和形式,我们才接收到后天的经验材料,形成经验知识,没有这个先天构架是不行的。但是呢,康德还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的心灵天生具有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经验的因素,这些能力就什么都不是,没有经验的材料,那些先天的框架是空的,毫无意义,只有有了经验的材料,先天的框架才被启用,才有了用武之地。用康德的话就是,唤起了我们的知识能力。

    更明确地说,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总是呈现为判断的形式,在其中,某些东西被肯定或否定。譬如A是B,就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形式,单说A或B,都不是知识,只有形成判断,说“这个就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才是知识。这符合经验派的观点,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所以一切知识都是经验判断。

    但是在经验判断中有一些成分是先天的,有一些成分是后天的,先天和后天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经验判断。那些后天的成分是什么呢?是“经验性的”判断。经验,指我们经历过的东西,是个名词;经验性,是从拉丁文来的,是个形容词,即“经验性的”。康德区分了这两个词。“经验性的”知识虽然也可以形成一种判断,但它完全是后天的,不包含先天的成分。后天的东西完全是一种感觉判断或者说知觉判断。

    严格说,知觉判断不是知识,只是知识的材料,所以康德把它们叫做知觉判断。譬如,你说“今天天气很热”,这是一个经验判断,不信你看看温度计,可以证明这个判断。但如果你是“我觉得今天很热”就是一个知觉判断。我觉得天气很热,很可能不是知识,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感觉。虽然天气热不热有客观标准,但各人对天气的感觉很不一样,南方人习以为常的,北方人却觉得真热啊。“我觉得”今天天气很热,它只是一种印象,可以成为知识的材料,但还不形成知识。所以,经验判断和经验性的判断是有区别的,经验判断里面包含“经验性的”判断,即包含后天的成分,但它里面也包含一些先天的东西。

    总结

    在认识论的历史上,康德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提出心灵是一种主动的力量。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符合我们知识的,而不是相反。

    而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呢?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里面包含着我们先天固有的结构、形式,凭借它们,我们才能接收到后天的经验材料,形成经验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绝对理性批判3:我们是如何认识知识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s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