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过两日便是夏至, 夏至预示着炎热天气的到来。在这段时间里,养生除了注意消暑解渴,也需在情绪上保持平静。
古人在夏至的养生方法有很多种,用香也是其中之一。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此时若用炭火燃香则热上添火,燥气过重;用水蒸香则湿热过剩。因此,这两种用香方式并非夏日用香的最佳选择。
纵观古人诸多用香方式,佩戴由天然香药材制成的香珠最适合夏日使用。
这是因为夏天的高温环境可以加快香珠内芳香物质的挥发速度。不仅可以使香气更容易被人捕捉到,还能起到一定的医疗养护功效。
香珠的记载最早见于道家文献,《三洞珠囊》中:
“以杂香捣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徹天。”
这种说法在《陈氏香谱》中也得到了应证:
“香珠之法,见诸道家者流,其来尚矣。若夫茶药之属,岂亦汉人含鸡舌之遗制乎。兹故录之,以备闻见,庶几免一物不知之意云。”
关于香珠的方子,在周嘉胄《香乘》卷二十香属之香饼、香煤、香灰、香珠、香药、香茶中有记载,如:
孙功甫廉访木犀香珠、龙涎香珠、香珠一、香珠二等四个香珠方。
在清代的皇宫和富庶之家,人们习惯在夏日佩戴避暑香珠与防暑锭子药。
避暑香珠是根据中药配伍由多种香药材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避暑效果的香珠。
清宫医案中,就留有雍正时“避暑香珠”的配方:
香薷一两,甘菊二两,黄栢五钱,黄连五钱,连翘一两,香白芷五钱,水四十碗,慢火熬,候将干,用绢搅汁,听用。透明朱砂末五钱,透明雄黄末五钱,白芨末三钱,白檀香一两,花 石末一两,川芎末一两,寒水石末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水安息一钱,香白芷末二钱,玫瑰花瓣末一两,以上共为细末,入前药汁内搅匀,作扣大串成。盛暑时时常带在身上,能避暑并时行山岚瘴气,倘药汁不足,添鸡蛋清。
从上面的方子,我们可以得知避暑香珠的制作需要先取药汁,再将药汁倒入香粉中,混合后制成大小相同的珠子,穿成一串佩戴在身上,不仅可以防暑,还能避瘴气。
而“锭子药”则是形状像银锭般的香品,一般也由多种香药配伍而成。
根据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书中的描写,清代皇帝在每年端午节前,都会让造办处的“锭子药作”照例制造一批防暑的锭子药,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等。
夏季大臣们在身上荷包或香囊里装入少量这类锭子药以备不时之需。
而避暑香珠就可以直接挂衣襟上作为装饰,或者戴在手腕上,它也是端午节的一项赏赐品,文武官员都以能得到此项赏赐为荣。
香珠虽然适合夏日佩戴,但其养护也同样需要注意。《温氏杂录》提到了收香珠之法:
“凡香环佩带念珠之属,过夏后须用木贼草擦去汗垢,庶不蒸坏。若蒸损者,以温汤洗过晒干,其香如初。”
可见,夏日佩戴香珠避暑需要注意汗水对香珠的损害,用木贼草或软帕擦拭干净即可。
如果有污渍无法去除,则可以用温热的水清洗晒干,不会影响香珠的香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