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两个字呢?
答案公布:创新。一听到老大让我们创新,就头大。
打破常规,突破固有,建立新秩序,产出新价值,此为创新。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
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然后创造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说,这创新简直就是撞运气啊!
但仔细想想,如果牛顿他老人家没有大量的知识输入,没有持续深入的思考,那颗苹果怎么可能让牛顿开启宇宙奥秘的大门?
1、创新,不是灵光闪现,而是持续积累的产物。
老板交办你一项新工作,对你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老板最后叮嘱:“一定要创新!”
创新?我连这是个什么事儿都不清楚,怎么可能有创新呢?
老板要的是结果,做下属的当然得想法设法地执行。
但,很多时候,我们把“创新”当做了老板要的成果,为了创新而创新,于是变成了脑洞大开的游戏。
其实我们忽略了,创新的结果是以持续的积累为前提的。
所谓,没有输入,何来输出?
因为之前几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思想聚焦等一些大号转载,好些喜欢写作的朋友来询问,“看你的公众号文章好像没有写很多,是怎样快速达到这种写作状态的呢?”
嘿,你可以看看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文章,文字稚嫩,也没有内涵,读起来像是小学生的文章。但当持续的读书、写作之后,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时候就会像“开光”的感觉,或者叫顿悟。
那就是创新的一刻吧。
2、持续积累就一定能够获得创新吗?
当然不能。
前几天上“公司财务”课,主题是研读一篇在A类国际文献上的一篇文章,叫《会开飞机的CEO和公司创新》。
讲的故事非常有趣,脑洞大开,作者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会开飞机的企业CEO,通常能够使得公司更加具有创新性。
我们读完之后,包括授课老师,都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因为对于CEO和公司创新的关系,大家的角度都被用烂了,但是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从CEO是否获得飞机驾照来去看他对于公司创新性的影响,极其有趣,非常创新!
怪不得被入选。
老师在文献评价时,是这么说的:
我们看一篇创新性的文献,经常会被震撼到,因为他们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我们作为旁观者却只能望洋兴叹。而大师们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就是能够从最简单的故事中,提炼出最新颖的角度,于是。创新就产生了。
所以,持续积累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积累之外,一定要有一种归纳、提炼之后再拓展的能力。
3、如果始终达不到创新的能力,怎么办?
答案是:Follow。
或者说模仿。
如果关注Kris在路上时间比较长的读者,会发现,我的文风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包括公众号的排版等等,其实,这就是一个Follow的过程。既然我属于起步比较晚的那一个,那么我就去多多关注和模仿其他做的好的大号。
别人写文用分段式,我也试着调整,别人排版要有缩距,我也缩缩看。
我不敢说,现在的文字有多么厉害,但至少我逐渐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而且也在不断地优化。
既然达不到完全创新,那就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有一天站的足够高了,属于自己的创新火苗就烧起来啦。
祝大家创新路上,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