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77那年高考结束后,原来岁月悄悄为我们埋下无数个彩蛋

1977那年高考结束后,原来岁月悄悄为我们埋下无数个彩蛋

作者: 自由编辑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09:19 被阅读97次

    导读:随着时间流逝,你会忘记考试那天的天气,忘记等待结果的焦虑,甚至忘记考试成绩,但你不会忘记高三那个彩色的夏天闷热的午后有蝉鸣的教室和努力的自己.

    历史发生转折时,往往波澜不惊。

    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那年8月全国恢复统一高考。

    我们不妨回顾四十余年的高考历史,看看它曾经如何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01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举国振奋,一时间“漫卷诗书喜欲狂”。考生们在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复习时间里,挑灯夜读,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功课。

    1977年12月,全国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570多万年轻人,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走进考场。

    最终,500多万考生里只能招收27万,录取率仅为4.7%,绝大部分的考生,都落榜了。

    1977年的高考考场

    对此,有个文艺青年写道:“高考时学校大门口挂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意思就是录取和落榜。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后来,这位落榜的少年去卫校后被分配到小镇卫生院。他没事干时常望着窗外的芸芸众生发呆,觉得前途迷茫。这时,他决定以写小说来改变命运,后来他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著作。

    他是谁,你们已经知道了。

    北京大学迎来“77级”学生

    那年还没电视,没有互联网,一些偏僻的地方并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

    同样作为著名作家的肖复兴那年得知可以参加高考时,一切已经太晚了,他就这样错过了。

    有一名四川考生很幸运,当时他正准备结婚,突然听闻高考已经恢复,在报名截止的那天,他走了20多里路赶到县城报名,可是天黑了,报名已经结束。

    青年不甘,又去找到招生办的老师,好说好歹,终于把自己的名字填在了表上。

    他叫罗中立,那年他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你或许不是很了解他,但他的这幅作品你一定看过。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

    这一年,孙勇奎、孙世刚、田中群三个年轻人幸运地考上了厦门大学,仨选择了同一个专业,住同一间宿舍,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

    多年后,这三个人全部当选为院士,人称 “厦大院士三剑客”,一时成为佳话。

    这一年也还有三个分别叫黄宏生、李东生、陈伟荣的年轻人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穿着露出大拇指解放鞋的黄宏生是班长,李东生是性格内向的学习委员,年纪最小的陈伟荣却最为老成稳重,哥仨关系很是要好。

    也就是这三个人,日后分别创办了创维、TCL和康佳3家彩电公司,成为中国彩电行业“三巨头”,在日后激烈的行业竞争里,相爱相杀,遍体鳞伤。

    还有很多人,他们很荣幸地成为“七七级”。

    当然,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但他们打心底里感谢那次高考,因为高考打开了他们求知的心扉。

    02 1978年

    1978年的高考改到了夏季,有610万人报考,40多万考生成为幸运儿。

    关于那一年,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说:“门陡开,江鲫飞跃。人才狂潮一旦喷涌,40余万人众里怎能没有龙虎之士?”

    作家刘震云提到那一年,他说,如果不是高考,我现在可能在工地搬砖。

    没去搬砖的刘震云,1978年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他后来把参加高考的经历写进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里。

    这一年,在陕西一家纺织厂当了7年搬运工的张艺谋,带着一包水煮鸡蛋以及60幅摄影作品,偷偷地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然后被破格录取。

    和他同时进入北影摄影系的,还有顾长卫,此前他是一名电影院检票员。

    在印刷厂“趴着干活”的陈凯歌,这一年也考入了北影,他选的则是导演系。

    这三个人,日后“组队”在中国电影界大放异彩。

    这一年,易中天也考上了武汉大学。高中时他曾读遍中外名著,语文老师告诉他,你的语文课不用我上了,所以上语文时他就明目张胆地写数学。

    高中毕业后,易中天去到新疆成了一名中学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觉得跟学生一起考试有些尴尬,就放弃了冬天的高考。翌年夏季,他直接考取了武大的研究生。

    那年有个文艺青年写:“我知道机会不可能像夏日树上开的花朵一样,开完一朵接着还会有下一朵。”

    那年他31岁了,正处于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年龄的上限,同样的机会第三次出现在他面前,幸好他抓住了。

    第一次是1966年,他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一个跟头,他随着人潮去了北大荒。

    第二次是1977年,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错过那年高考的肖复兴。

    还有一个文艺青年也是在这一年参加高考,他报的也是中央戏剧学院,复试时考官问他喜欢哪个作家,他很诚实地说:“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这些我都不喜欢,我喜欢萧伯纳。”

    然后,他落榜了。

    还好这是提前招生批次,接着他参加全国高考,考上了人大的经贸系,因为他对当时刻板的文科教育并没有兴趣。

    这位文青,就是后来所有文艺青年的偶像王小波。

    还有一位文青也很任性,他这一年参加高考,在英语试卷上写下几个大字:“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然后傲然离场。

    后来,他以美术专业第一、英语零分的骇人成绩,考生了中央美术学院。

    他就是陈丹青,他很幸运,那时英语还不是必考科目,仅作为录取参考。

    上世纪70年初,有个男孩高中毕业后去砖瓦厂找一份搬砖的工作,没人要他,他就去农村劳作,甚至做起了掏粪工。

    1977年高考恢复,他马上报名考试,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走出农村找份工作,能够吃上白面。

    但复习时间仓促,他没考上。少年孤掷一注,以地瓜充饥,复习了半年,1978年再次走进考场,终于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

    然后,他愣是靠着国家每个月14块钱的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大学。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中国首富、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学生时代的贫困,让他日后在创业时更为勤奋和严谨,他被人称为“工作狂人”。

    当然了,并不是人人都像刘震云、许家印这样幸运。

    由于学校和专业的限制,1978年的大学录取率仅为6.5%,大部分的考生不幸落榜,与大学无缘。

    03 1979年

    在1979年高考前一周,甘肃有位16岁的少年被卡车撞断了肩胛骨,他还是勉强参加了高考。

    他知道自己没有考好,又偷偷换了一个名字,跑到隔壁县报考中专,这回他考了第一名。

    中专毕业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捧起了“铁饭碗”。可他偏偏不安分,辞职后带着80块钱去到了深圳和海南岛,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他就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04 1980年

    1980年8月底的一天,一位正在地里种菜的男孩接到了县教育局长的电话,告知他录取通知书下来了。他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这纸通知书来之不易,此前的1978、1979,他已经两次参加高考。

    第一年,他的英语只考了38分;

    第二年,他的总分过了报考学校的分数线,但英语只有55分。

    1980年,他第三次报考。两个小时候的英语科考试时间,他40分钟就交卷了。考完后英语老师抽了他一句耳光:本来今年最有希望上北大的就是你,结果你自暴自弃!

    但最后的结果是,他的英语考了95分,总分比北大那年的分数线多了7分。

    他是俞敏洪。

    和俞敏洪不同,史玉柱的高考之路非常顺利。

    1980年,史玉柱以县状元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当年高考数学满分为120分,他考了119分。那时候他的理想是成为陈景润第二。

    到了大学,他从图书馆借到《数论》,才知道“陈景润第二”的理想是多么遥远,他放弃了。

    在后来的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史玉柱不断跌倒又站起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次次崛起。

    可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一蹶不振。

    05 1981年

    80年代是理想主义迸发的年代,人们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痴迷地追求知识,把学习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

    1981年天安门广场上复习高考的人们

    1981年,学霸张朝阳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恢复高考时,张朝阳正好上中学。他是个乖孩子,从小就富有学习意识,成绩一直非常好。

    他说,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06 1982年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数学渣渣的他,在报考志愿表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数学1分。

    挫败的马云只好去应聘酒店服务员,结果因为长得比较抱歉,愣是让人给拒绝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路遥的《人生》,马云才改变了想法。他艰苦复读,第二年再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提高到了19分。

    不认命的马云第三年继续考,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又提高了几十分,但总分还是没有达到本科线,马云只能报了杭州师范大学的专科。

    不过他运气还不错,当时学校升到本科,由于招生人数不够,马云凭借着自己优秀的英语成绩直接专升本。

    多年后马云参加一档节目,主持拿他的学历开玩笑:很多互联网公司的CEO都出自名校,但我看了你的履历,似乎没那么光彩。

    马云淡定地回击:十年前我申请过两次哈佛,但哈佛拒绝了我,自那以后,我的梦想就是去给哈佛的学生上课。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马云受邀到哈佛演讲,讲述阿里巴巴是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存活过来的。

    后来,他的一句话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灵鸡汤: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07 1985年

    1985年,一位18岁的少年考上了复旦大学,读理科的他却选择了哲学系,因为当时最热门的讲座都是哲学领域的。

    当年,这位少年的父母希望儿子报考师范,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少年没有让父母失望,报考了师范。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心想,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做一名乡村教师吗?

    少年不甘,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答应,他就带上凉席,背了几十斤米,偷偷来到中学。

    高中3年,他就是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熬了过来。

    他就是如今复星集团的董事长,郭广昌。

    08 1987年

    1987年,一位学霸少年夺得了市高考状元。

    他选择了北大的图书情报专业(即现在的信息管理专业),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专业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每天面对枯燥的文献和目录,毕业了做个图书管理员?这显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他买来托福、GRE等书,一门心思攻读计算机。

    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到美国留学。

    1999年,他回国创办了一家叫百度的公司。

    09 1989年

    1989年,一位“表现平平”的少年考上了他心仪已久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大量他喜欢的电子科技类图书。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从小就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成绩排名总在10~20名之间,从没有冲进过前十。即便是高考成绩,也仅超过重点线1分。

    教育界有个“第十名现象”: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既没有优秀生“想赢怕输”的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心理,敢闯敢拼。

    他就是网易丁磊,被认为是“第十名现象”的典例,而丁磊在随后的创业生涯中,倒也印证了敢闯敢拼、不卑不亢这一点。

    也是在1989年,丁磊日后的竞争对手马化腾也走进了高考考场。

    据说当年马化腾的高考成绩是739分,比重点线还多出100多分,随便报清华复旦,但他却选择了深圳大学,因为离家近。

    小马哥从小就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可深大没有天文系,他就选择了“与之相近”的计算机专业。这,或许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吧。

    同时和他一起进入深大的,还有他的好朋友许晨晔、张志东和陈一丹,这几个人,日后以一只胖企鹅起家,改变了整个互联网产业格局。

    10 90年代

    90年代,高校开始在全国逐步扩招,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不过在这时,很多人仍然认为大学就是“一跃龙门”,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命运。

    1992年,江苏有一位勤奋的男孩考了全县第一,副县长拿着大红花到他家祝贺他,村民都为之感到骄傲。

    他离家上大学时,为了保险起见,把凑来的500块钱缝在底裤里,带着乡亲们的76个茶叶蛋从宿迁的乡下来到了北京。

    他报考的是人民大学社会系,当时他以为社会学是专门为社会培养公务员的,因为他的理想是当宿迁县长,造福乡亲。

    多年后,他带着他的奶茶妹妹回到家乡,豪掷几百万红包,累计向宿迁捐款超过1亿,让很多家乡人到他的公司工作。

    他用另一种方式来报答恩情,实践当初许下的诺言。

    1998年,有一位文艺青年参加高考,因为化学考试的答题卡没填涂准考证号,化学科没有成绩,总分只上了二本。次年他复读,采用了“题海”战术,最终考上了南京大学。

    后来,他被称为“南京大学第一才子”,写了一本红透半边天的畅销书,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11 2000年

    2000年,这一年出生的宝宝是第一批“00后”,被称为“千禧宝宝”。

    这些孩子肯定没有想到,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18年后参加全国卷二的高考,语文作文的主题竟然与“千禧宝宝”相关。

    12 2001年

    2001年,高考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取消对高考考生“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

    这一年,退休多年的72岁汪侠大爷参加高考,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年龄最大的高考考生。

    他落榜了,但也受到了关注,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为旁听生。

    此后,他连续15次征战高考考场,都没有考上。

    继汪侠大爷之后,越来越多的大龄、高龄考生走进考场,他们有的并非想要考上大学,只是把高考当成一种体验和挑战。

    13 2002年至今

    这16年里,发生了很多与高考有关的事情和现象:

    比如汶川地震后,灾区的负伤考生依然没有放弃高考。

    比如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成为全民的热议话题。

    比如每年的高考都会牵动千万家长和全社会的心,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些,现在看来也许有些心情复杂,但却足够让人感动。

    14

    这些年来,社会上“读书无用”、“高考无用”的毒鸡汤论调盛行不衰。

    十几年前,退学的韩寒因为炮轰高考而成为一些人的“精神领袖”,可如今他自己坦白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去年,“乌镇互联网饭局”刷爆网络,因为大家赫然发现,饭局的大佬们都是名校毕业的,比如人大刘强东,武大雷军,深大马化腾,厦大王晓峰,以及南开大学的张一鸣,清华大学的王兴和宿华等等。

    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上大学,或者说上好的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可是名校毕竟属于少数人,大多数的高考生,注定“默默无闻”。

    马云曾说,不一定要读名校,但考大学是非常必要的。几年前他曾给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信是这么说的:

    “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15

    想到电影《高考1977》里的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

    那一年走进考场的年轻人,他们其实并没有想过高考会改变命运,他们只是想用知识来改变自己。

    那一年,他们做的题目在今天的高考生眼里,简直不能再容易。而现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难了,但这恰恰也说明了高考恢复四十多年来,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提高。

    同时,相比于几十年前,高考不再是独木桥,也不再“一锤定音”,只要有想读大学的心愿,基本都能实现。

    前几天,俞敏洪写了一篇文章为考生打气:高考是所有奋斗人的灯塔,是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的一种鉴证和努力。

    俞敏洪在改变自己人生的三次高考中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就一定要努力争取。

    这也正如马云所说的,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今天走出考场的975万考生,不管怎么样,象牙塔已经在前方召唤你们。

    从1977年到现在,回望四十余年高考之路,岁月悄悄为我们埋下了一颗颗彩蛋。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知识和文化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当你真正进入社会那一刻才能真切体会到。

    (来自视觉志 作者|张先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77那年高考结束后,原来岁月悄悄为我们埋下无数个彩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xt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