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对于本书的读感并不十分的好,冗长的人名很难和他的角色身份对号入座,常常前面交代过后面又忘了,不过后来算是渐入佳境,算是一本慢热型的书吧,而且也是最纯正的英伦范,类似福尔摩斯+华生的侦探+助手的组合。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嵌套型的写作方式,有些类似于《盗梦空间》做梦里的梦,也有点《我和僵尸有个约会3》中,所有人都卸妆回到幕后但又还在剧中的味道,本书的嵌套在于作家笔下的主人翁也是名作家,自己的故事与笔下作家的故事交相辉映,让人大呼原来文字还能这样的玩!第二个特点则是真假参半,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觉得是谋杀的真的是谋杀吗?那么你又觉得的是意外的不是谋杀?正是这种真假参半的写作方式,带给了读者很大的迷惑性,也使得读者对于真相的探寻有了更加迫切的动力哈。
有时候,你知道吗,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线索引向了最终的真相。
幽评:除了实实在在的线索还有什么呢?比如猜测,心证哈。
伦敦最低贱阴暗的小巷不会比欢乐美丽的村庄里发生的罪案更可怕。”
幽评::美丽背后也许隐藏着肮脏的罪恶。
城市里的人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但是在乡间的小村庄里,人人都互相认识,更方便创造嫌疑人,当然,也更方便创造怀疑他们的人。
幽评:看到这个想笑,这就是作者不断创造嫌疑人的理由吗,几乎每登场一个人都有杀人动机以及都像嫌疑人,让人好郁闷的说。
为什么我们对谋杀案这么着迷,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犯罪,抑或是破案?我们会不会对杀戮本身有一种原始的渴望,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
幽评: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本能》这部电影,原以为电影中的本能是性本能,但最后发现原来是杀戮本能。
如果说有什么能把所有侦探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嫌疑人可能彼此认识。他们可能是家人或是朋友;但侦探总是局外人。他提出必要的问题,但他实际上并没有与任何人建立关系。他不相信他们,而他们反过来又惧怕他。这是一种完全基于欺骗的关系,而且最终无路可走。一旦凶手被指认,侦探就会离开,再也不会出现。
幽评:把所有侦探联系在一起,让我想起了《名侦探柯南》的一部剧场版——《侦探们的镇魂歌》
阅读侦探小说是一回事,成为侦探又是另一回事。我一直热爱阅读侦探小说。我不只是编辑它们。我从小到大都把它们当作消遣读物。事实上,我对它们如饥似渴。你一定有过那种感觉:外面下着雨,屋里开着暖气,你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读啊,读啊,感觉书页从指缝间一页页滑过;突然间,你右手那边的书页比左手那边薄了,你想慢些读,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翻啊翻,直到看到那个让你几乎难以置信的结局。这就是侦探小说的独特的魅力。在出场的所有人物中,只有侦探会和读者产生一种特别的、实则独一无二的关系。我认为,这就是侦探小说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特殊席位的原因。
幽评:不得不说侦探小说的魅力正是在此,精华全在那难以置信的结局,所以有时候实在不能理解剧透党究竟抱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侦探小说完全围绕真相展开:不多也不少。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当你读到最后一页,发现每一个字母i都点上了点,每一个字母t都加上了一横,这与生俱来的魅力难道不让你感觉心满意足吗?这些故事模拟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我们每天都被紧张不安和模棱两可包围,我们用了半辈子时间都在试图寻求解决之道,当我们终于迎来那一刻,发现一切都讲得通了,很可能我们已经奄奄一息。几乎每一本侦探小说都能提供这种乐趣,这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这也是《喜鹊谋杀案》令人恼火的原因。
幽评:真相只有一个,决定了在未探知前的你心生好奇,以及探知后的心满意足。
侦探小说里的第一法则就是:排除嫌疑最明显的人。
幽评:看《少年包青天》以及《名侦探柯南》何尝不是同样的感受,跟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于,嫌疑最明显的人往往还真不是凶手。
因为当你杀死一个人后,你就跨入了某种生存的边界,再杀死两个人或是杀死二十个人都没有分别。
幽评:当初看三池崇史的《恶之教典》就有同样的感受:为了掩饰一具尸体,他却堆积成了一座尸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