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飞
2017年北京第一场春雪,似乎比自媒体里来的更晚一些。
如果朋友圈也算一种自媒体的话。
而这个雪天,也被媒体人说成是“自媒体被黑得最狠的一天”。知名媒体人李方的《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一文形成刷屏效应,支持文章观点者众。该文在中午就超过了10万+。
无意于论战,我们先聊聊雪。相信大多数人首先看到雪,是在朋友圈里。
临近中午,北京城区开始雪花飘飘。朋友圈里的晒图也如这场雪的的演变路径,由零星到刷屏。到了午饭间隙,笔者掏出手机的时候,朋友圈和微博的晒图,网络直播平台的直播,已经构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雪的胜景”。大堆窝在写字楼里的上班狗和地铁里的游荡族此刻透过屏幕得知:哦~真的下雪了。
世界上有一种雪,叫做自媒体里的雪。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场雪有相当长时间,仅仅停留在自媒体层面,它无色无味,不可碰触,但我们对此却深信不疑:“是的,下雪了,我在朋友圈/直播看到了”。
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普及,社交网络的发达,让大家都成为一个个自媒体,向周围人传达你所看到的世界。
这两天,我们通过朋友圈,订阅的公众号和微博、网络直播平台这些自媒体代表共同建构的的拟真环境看到一个“雪的超真实情境”,数量如此庞大的自媒体系统呈现出多层次的“雪的真实景观”,拼凑成一个近乎上帝的视角,这使得自媒体的“雪”显得比真实还真实。
我们有理由这么说,没有在“自媒体”里下过的雪,似乎都不是正经下雪。
从“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到“一场后现代的雪”
然而,这场充斥自媒体的雪真的下了么?
这个看似荒谬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疑问,不由得让人想起让· 鲍德里亚那句惊世骇俗的论断“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当年海湾战争还未开始,鲍德里亚就在英国《卫报》上撰文,称“海湾战争永远不会发生”。而当战争已经结束,他仍然在法国《解放报》坚持“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在他看来,这场战争是一次视觉奇观,“所有的新闻报道,人们从导弹瞄准镜中看到的景象,交战双方通过媒体发布的消息,都更像是一个战争的电子游戏,真正的暴力和惨烈完全被媒体建构的‘仿真’所覆盖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鲍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体来认识世界,真正的真实已经消失了,我们所看见的是媒体所营造的由被操控的符码组成的“超真实”世界。
借用鲍德里亚的“拟像”、“仿真”理论,当代社会,也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
而自媒体时代,传播成本的降低,主体的泛化和伴随的媒介触角的延展使得世界能被更加“仿真”地建构。
正如我们这两天在互联网上看到的雪,互联网自媒体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拟像化的“雪的超真实景观”,“雪”在自媒体中被感知,超真实以各种符号取代了真实。我们通过更加多元的自媒体观看,并讨论和参与,甚至也成为这个真实景观世界的建构者。在这个媒体塑造的拟像世界中,我们去体会、感知和塑造真实,而真正的真实已经似乎不再重要。
是的,我们已经在朋友圈里看到了雪。
麦克卢汉曾言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通过形形色色的自媒介不仅延伸了感官,而且它还为我们建构了一种超真实的景观。在这里,自媒体呈现的景观成了“正本 ”,而真正的“雪”反而成了“摹本”。
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是一场后现代的雪。对于足不出户或者远离北京的人来讲,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自媒体建构了一个雪的超真实世界。而现实成为自媒体的模仿和表征的结果,导致它最终变得对一些人而言可有可无。
雪后漫谈:
自媒体的“雪”与自媒体的“原罪”
笔者无意于借助这场“朋友圈的雪”为由头,加入这两天公号上热闹的自媒体是非论战,单纯褒贬自媒体的功与过,优势与缺陷。只是想单纯通过审视当前的自媒体生态景观,重思“真实建构”之于自媒体内容生产的意味。
现在我们逐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媒体在建构“真实”的过程中,也在吞噬意义,并且拼贴、制造意义。而由于建立在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基础上,自媒体在拼贴、制造意义方面表现出比传统媒体更极化的倾向。
就一般意义上来,自媒体主体更加多元甚至泛化;内容呈现更加碎片化、浅表化;追求速度胜过深度;更容易给人以“真实缺失而观点泛滥”的印象,这些似乎成了自媒体自诞生以来的“原罪”。
就像我们在自媒体看到的“雪的景观”,更多是持有某种倾向的“自媒体摄影师、记者、主播”捕捉、剪接和变形的结果。 “北京的雪”,更像是被自媒体“拟像化”的纪实叙事作品。它不关注深度,也就无所谓深度。
“北京时间”故宫雪景直播
“事世要变了”——《平凡的世界》中半傻的田二如是唠叨。
媒介环境改变了,媒介自身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文本样貌改变也是自然,包括新闻。当前,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走入自媒体,新闻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机制已跟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一个新闻大稿的推出很多时候不再是经过长时间,编辑部战友们的团结作战,记者们深刨细挖的结果。
成本的考量与更多高性价比的媒介手段的使用,使得亲手探寻和挖掘事实,就像亲手包浆一串念珠般奢侈。这就应了媒体人李方文中所言的那样“每个人都想从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而不是从田野中把它揪着耳朵令出来”。
即使这些自媒体人当初可能在传统媒体的长期历练中培养出相应的资质与能力,但自媒体这样一个内容生的新空间,这些能力逐渐被丢弃一边,因为大多“犯不着”、不值当”、“没必要”。
《南方周末》辉煌时期那句“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成为待转型的传统媒体精英的美好想象,他们怀旧于那些在路上的日子。
他们会哼唱着《从前慢》:“从前慢,采写编都慢,一周只够跑一条新闻”。
面对自媒体,他们会抱怨:“啊!一个泛滥、浮躁、速度、浅表、碎片,真实缺失观点泛滥的媒介生态。
只是他们忽略了,自媒体是另外一种属性的媒介,它建立在互联网这个更高维媒介的基础上。主体的不同、媒介工具与手段的不同,使自媒体正在以区别与传统媒体的路径和风格,建构另一重关于真实的景观。它很多时候拒绝传统深刻、拒绝宏大叙事,它对真实逐渐探索出一套自有的呈现逻辑和方式。
当前,更多的新闻以信息聚合,数据抓取与可视化、算法、甚至“慢直播”等更加创新化的手段被运作生产出来。在自媒体领域,新闻生产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自有的话语方式和路径。新闻的语态、文本的形式等等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做法变了,你不能再以红烧土豆的口味标准去评价一盘薯条。
当然,这一切并不代表当前的自媒体生态就是合理和健康的。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生产景象: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自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往往通过发达的网络检索系统和媒体人天生的想象力,他们在PC或移动平板上快速敲击,熟练地编辑整合来自各方的最新新闻素材,给新闻配上最新的图片和UGC视频。他们成了新闻事件的“二传手”、“远距离救火员”。
而媒体内容的泛滥,使得他们以“更快、更煽情、更刺激、更负面、更主观、更狭隘、更意见化的”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不断恶化的竞争使自媒体的新闻生产标准继承了一种扭曲的观念:出彩很多拼的是想象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这些观念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裂着“真实”和社会。
套用一句耸人听闻的话:“10万+,正在毁掉新闻行业,毁掉互联网,毁掉年轻人”。
除了新闻报道评论,即使是关于吃和旅游的自媒体, 美食记者和旅游记者都不一定见得亲自去亲自体验。他们只需要扫两眼图片,闭上眼睛,撑起想象的翅膀,然后熟练地打开笔记本,几十分钟后,一篇洋洋洒洒的美食评论、旅游评论新鲜出炉,继而被投进定制者的邮箱。
大眼一看,文字隽丽,商家的图片被整合得恰到好处,与描述形成了恰到好处的互文效果。即使让作者自己看后都觉得垂涎欲滴或蠢蠢欲动。
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们成了雪天窝在温暖的玻璃房子、咖啡馆里的小资或文艺青年,在搅动手中拿铁的间隙里去建构一个个生动的新闻故事,足不出户完成一篇深度“游记”。
这是自媒体内容生产的种种阴暗面。专业性不够、主观拼贴、盲目跟风、不嫌事儿大…使得自媒体内容生产尤其是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缺失。
“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手机和网页上,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鬼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谈论自媒体的发展与问题,似乎已经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企鹅智酷日前发布了“2017自媒体趋势报告”,题目为“内容创业新风向”。大量的数据为我们建构了一道自媒体各领域欣欣向荣的景象。
数字,在这个时代,似乎变得比文字更生动和科学。
“事世要变了”、“天气要变了”,“媒介要变了”、话语方式要变了”,但对永远处于媒体核心的于内容生产,总有它不变且应该坚守的东西。
但在这个雪天,在关于一种互联网世界新的“真实景观”建构的愿景下,自媒体内容生态的重建,是否只是一种想象呢?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有开化的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