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和孔子各有一位悟性极高的弟子。然而两位圣人对这两位弟子的评价却大不相同。
佛祖有一次为弟子们讲经,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无疑,迦叶领悟了佛祖的奥妙心法,所以佛祖才把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而孔子也有一位悟性极高的弟子叫颜回,孔子讲课颜回一听就明白了,然后自己喜悦于心,不再提问。
孔子就感慨:“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段话读起来似夸又似贬。
同样是对待悟性高的弟子,两位圣人的态度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呢?这就要看看儒学和佛学截然不同的修学方法。
佛家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命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佛家是心性之修,是个性之修。在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通过修行使人的内心世界清静无欲,有助于人们放弃妄念而不受欲望的摆布,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释迦牟尼在寻求解脱的修证中,提出“四谛”“八正道”“三学”。“三学”是修习方式,即戒学、定学、慧学。戒学是抑止邪恶,积习善行;定学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慧学是如理思维,彻悟实相。
而儒家是修养人性,通过克己为仁、自我反省、君子自强、以礼立身、驭人以德等来提高道德修养。倡导的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是为了治世。所以颜回像迦叶那样自己心智大开,心生欢喜,只重视个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而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显然不符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所以孔子感慨:回也非助我者也。
儒、释各有传承,各彰异彩,相互辉映。故而有所谓“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说法。修行的目的不同,方法亦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