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一周小结
本周学习了《子罕篇》的第18章至21章,共4章,一个中心:孔子勉人为学。
这4章紧承第17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章,因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中引用了这句话,所以传承流传非常广,也是极为有名的一章。时光在不停流逝,时间过去就没法重复,人不可不勤勉,不可不奋发。水一直在流淌,年龄在不停地增大,我们应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孔子勉人好学,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这是珍惜时光、理解天道的问题,人应该顺应天道自然、珍惜光阴。这既是孔子对于生命的感慨,也是对于时光的珍惜。后世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在孔子的影响下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孔子观川、观水,实际上也反映了儒家特别善于从天地自然、万物之德当中去体悟人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也是儒家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第18章“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做事要真诚,要发自内心。“修德”就要真“修”,而不是装给别人看,不是说说而已。在曲阜孔府启事厅有一副对联:“以利己之心交朋必善,以好色之念求学必真”。我希望朋友怎么样对待我,我就先这样对待朋友,交朋友、与别人交往时,要多考虑别人,不能光考虑自己。这也是《孔子家语》中孔子之言“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子并不是在否定好色,而只是希望能够“好德如好色”,《礼记·坊记》中也讲“好德如好色”。治学就应该像好色一样真实真诚,“以好色之念求学必真”,要笃志求学求道。孔子要求人们了解天道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这谈的是明理正心的问题,是穷理诚意的问题。
第19章“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在这里是以堆土成山做比喻,劝勉为学者应该为学进德,应当自强不息,则可以积少成多,如果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这与《孟子》中“掘井”之喻有相同的意思。“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掘了九韧的井,但是还没有见到泉水,那么这个井也是废的。“进”者,是谁呢?当属颜渊。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本篇第21章)”颜渊就是这样一种“进者,吾往也”的姿态,而他是“未止于至善而不止,止于至善而不迁”的人,没有得到“大道”,他是不会停歇的。“止”是指的谁?很可能是冉有。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第12章)。”冉求听到孔子的教诲,想要去追求大道但是他觉得孔子的大道太高远了,自己力有不足。孔子认为他并不是力不足,而是自己画地为牢,不肯进于大道,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这一章是说,为学进德修业应当进,不当止。进,还是止,皆在于己,不在于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就是劝人要积跬步则足以至千里。这一章与下面几章是一贯的,下面都是赞叹颜渊为学精进不已!
第20章,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前面说不止,这里说不惰。谁不惰?只有颜渊。颜渊于孔子之言心开意解,力行不辍,
未尝懈怠。为何“不惰”?颜渊能够对孔子的言教相悦以解,能够达到“学而时习之亦说乎”的境界,从而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能够行之不惰。并非是强行,而是颜渊对于大道有一种真实的体悟。这一章是赞美颜渊之进德,语之不惰,进而不已。与上章“当进不当止”之义贯通,与后面一章一脉相承。
[if !supportLists]第21章,[endif]“子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在这里描述颜渊进学不止的状态是:见其进,未见其止。“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第9章)”这是颜渊初学时期,给人的感觉是少言寡语,有点愚钝的样子。经过观察,发现他并不愚钝,并且能够知道作自省的功夫。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斯语矣。’”(《颜渊篇》第1章)这可能是颜渊又一个与众弟子不同的地方。非常谦卑好学,笃行不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是颜渊在描述追寻孔子学习的心境,赞叹孔子之道的高深。颜渊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在,有一个方向在,始终以孔子为引领他前行的模范。因为他始终有这样一个根本的大目标在,所以他只进不退。这都是对颜渊好学不倦、学而不厌精神的赞美。
由此可见,颜渊无时不在听闻夫子言天命与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