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踌躇满志,梦想着有一天宏图大展,如今却只能庸庸碌碌地奔波于房子、车子和存款;
你是否曾梦想着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样子,成为一个独立女性,却发现,现实的每天只能囿于柴米油盐;
还有你,是否拼了命的努力想考上一个理想学府,可到头来发现,成功靠的并不只有努力;
……
现实与理想,只有左和右吗?当理想与现实冲突,该如何寻找一个出口呢?
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也许能为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月亮”象征崇高的理想,“六便士”是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象征卑微的现实。
这本书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写的是一个看似荒诞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一个已到不惑之年的男人,突然有一天像被“魔鬼附了体”一样,抛弃妻子,只为一个和他的生活完全不着边的理想——画画。
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时也呈现出了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冷酷无情。
最终,在南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他的理想与现实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随着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行动轨迹,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的角度,整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现实对理想的唤醒、现实对理想的制约、现实与理想的融合。
现实对理想的唤醒
在开始画画以前,思特里克兰德只是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生活充裕,家庭圆满。
和惯爱结交文人名士、融身虚荣名利场的妻子不同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在旁人眼里只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
二人的不同,是导致思特里克兰德“出走”的最直接原因。
现实唤醒了思特里克兰德心中压抑已久的对“美”的追求,而显然,不如意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周遭格格不入的环境是“不美”的。
他的这股对“美”的追求通过绘画释放了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绘画只是思特里克兰德对内心渴求的一个释放形式。
若换做其他形式,如音乐、文学等等,也是未尝不可能。
让思特里克兰德决绝的并一定非得是画画这件事,更大的可能性是,长久以来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美的追求化作的创作欲。
所以他的“出走”显得那么没有理由,那么不顾一切。
现实对理想的制约
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常常又表现现实对理想的制约。
即便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超然于周围环境的人,但生在现实,就注定逃脱不了现实的约束。
离开了优厚生活的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可谓艰辛。
住着破烂不堪的旅馆,后来甚至露宿街头,食不果腹,为了生存,做过临时装卸工,吃过救济所的菜汤,甚至不得不违背内心给人画肖像画以换得食宿报酬。
同时,在思特里克兰德看来,来自俗世的情欲对他也有着莫大的束缚。
他抑制不住一个正常男人的情欲需求,不计后果地与恩人的妻子私通。
在与书中的“我”谈到此事时,他说道:
“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在现实唤醒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理想之后,其它的现实(即生活的困境和无法抑制的欲望)又囚禁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理想。
他的艺术道路历经了许许多多多举步维艰的时刻。
理想与现实就像一对磨合期的情侣,相爱又相杀,究竟是否有理想与现实达到最终磨合的一天呢?
现实与理想的融合
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理想与现实终于还是达到了融合,这份融合源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叫塔希提的小岛。
在这个小岛上,思特里克兰德像变了个人似的,从万人厌恶到人人喜欢,从婚姻中逃离出来的他甚至和当地的土著姑娘结了婚,还能和一大家子的人一起生活,而这些人都成为他绘画的原素材。
最终,随着肉身的覆灭,他终于画出了心中所想,巨幅壁画轰然出世。
其实,与其说是一个小岛让他找到了归属,不如说是他的艺术灵魂终于在俗世找到了栖息之地。
他的一切并没有变,只是周遭的一切变得适合他了。
他的古怪脾性并没有变,只是这里的人接受他的样子;
他对婚姻的态度并没有变,只是他的土著姑娘适合她,因为她“不打扰”他;
他对艺术的追求形式也没有变,只是这里不再束缚他的理想。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终身寻找的地方,只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如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幸运。
与其说幸运,不如说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近乎疯狂地去寻找心中的理想国。
所以,如思特里克兰德者,少之又少。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是难以平衡,他们在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互相制衡。
当现实高高在上,理想必将沉入深渊,而当理想跃然于上,现实又潸然落下。
究竟该怎样才能找到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砝码呢?
我们是否要真如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抛弃一切,去追寻理想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没有哪一种答案是标准答案。
只要心之所向,无论平凡或伟大,都将是你的答案!
是平衡?是倾斜?砝码在你自己的手中……
文章作者|林小蜗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