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明珠

作者: 天泽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0:51 被阅读46次

          《易经系辞》“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各异,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养育十多亿人口。地球上,还能找出相类似的国土吗?

            在五千年前,或许更早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天文,并以此作为指导农耕,有了农耕,人们才得以安定下来,不再四处漂泊,人口才得以扩大,有了人口的聚集才有可能产生:城、邦、国。

            这个题目确实太大了,我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着笔让我们从其中找到支点,来撬动或是激活埋藏在我们炎黄子孙基因深处几百年的高傲和智慧,并把它释放出来。我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家的方向了。一切向西看,以为那里才有文明、才是人间乐土、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的发展是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是文明得以延续并发扬的载体。没有人也就没有地球的文明。

            公元前1100年左右,是中国周朝的时期,当时周朝所能控制的人口数量大约在300万左右。公元前202年,西汉初始,华夏人口约1500~1800万。公元前134年左右,人口约3600万。公元2年左右,华夏人口达6000万左右。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人口增长的基础。而天文历法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天文历法,就谈不上农业生产。伏羲、神农、女蜗,并非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藏在他们背后的是我们祖先顺应天道,改善生存环境的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长城,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对外用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护华夏民族,保护土地和粮食。游牧民族所处的地域土地贫瘠,更不懂农业生产,为了吃饱肚子,他们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侵略、去掠夺。

            纵观西方,是一段打群架、互殴的历史,还有所谓最为黑暗的中世纪(约公元480年左右的时期)。一场史无前例的黑死病(鼠疫)几乎令欧洲大陆没有人迹。原因是什么?不讲卫生,也许和吃老鼠有关系吧(此处为猜测)。如果都能吃饱饭,谁会一门心思的打仗、对外侵略呢?也更不要说是因为宗教信仰去发动战争。肚子都吃不饱,天天到处去找虫子、打个野兔,吃一顿管几天的人,哪有功夫去信仰虚无缥缈的神。

            华夏民族的信仰是天和地,天和地创造了万物,养育了万物,华夏民族的智慧来自于对天地的俯察、实践、崇拜和遵循。

            我们现在所提的西方,欧洲大陆,整个欧洲大陆目前的人口也不过7.5亿左右,比中国的陆地面积大。中国的人口在14亿左右。如果说欧洲有那么超前的文明,为什么他们的人口始终得不到发展呢?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土地贫瘠,生产不出更多养育人口的粮食。还有气候条件,使得他们的生育能力低下。欧洲的农业也就是近代才得以发展,而这些发展源于对东方国家的强取豪夺。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法主要是用来指导农耕生产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伏羲作八卦,告知百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该种植什么农作物了,什么时候该收割了。所以华夏人的祖先对天象和地理都有深刻的了解。“日月火水木金土”,这是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指: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其中五行“火水木金土”更在医学上得以应用,进一步保障了人口的健康和繁衍。

            在比较遥远的时代,西方人吃不饱肚子,是因为土地上生产不出足够多的食物,源于土地贫瘠、不懂历法,既然不懂历法,更不会懂得如何依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也更不会懂中国24节气的内涵)。随着东方文明的传播,他们中间特别聪明的人,才慢慢悟出了一点种地的方法。

            既然不会种地,谁还去没事观天文呢?所以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了,没有什么记事日历。西方天文学和日历是近代的产物,是源于东方华夏文化的植入,于是他们便慢慢开窍了。然而,他们对于一些不明白的,理解不了的,就做梦般创造了“神”。他们没有日历记事,于是仿照中国也弄了个日历,比如星期历吧,本来就是中国本土的东西,摇身一变弄得不伦不类了。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星期”吧,一个星期七天:

            这是北欧人照葫芦画瓢弄的星期历,也被我们莫名其妙的使用了。当然他们也留了个心眼,不能所有的都照搬啊,于是就抛弃了天象,加入了他们崇拜的“神”:战神、最高神、雷神、爱情神。

            《易经》之<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七星历”在中国唐代曾经使用过,一星值一日,所以为“星期”。对照现在的星期历分别为: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但是唐代没有广泛使用,倒是现在韩国和日本还能看到一些使用的迹象。

            再看看日本对“星期”的表述,现在还在使用:

            日文的片假名我不懂怎么发音,可以结合后面注的罗马字的发音。那么罗马字对应的“日月火水木金土”星期的发音,我们从英语发音的角度去试着读读上表标红的字母。从星期日到星期六,前两个字母的发音都完全是对照应“日月火水木金土”的发音。

            欧洲人的文明是从天上突然降下来的吗?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做过官,此人好学,几乎学遍了当时明朝所有文化、科技方面的典籍,他把所学的和能带走的书籍全部带回了意大利。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欧洲人,陆陆续续的从中国带走或窃走了很多技术。好了,自此,伟大的欧洲文艺复兴从意大利罗马为中心展开了。有了新文化、先进文化和科技的注入,老欧洲沸腾了、复活了,不择手段的复活了。造历史、造文明,热火朝天。

            后来,野猪皮们啃断了华夏文明的根,华夏一族失去了诸如文化方面的营养,逐渐变得形容枯槁,并一步步演变成为“东亚病夫”,华夏人“虽远必诛”的血性被深埋而忍辱偷生,更甚者不如一只蝼蚁,取而代之的是野猪皮们认为优雅无比的金钱辫子,中华民族自此陷入了二百余载的黑暗,影响至今。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道循环,天不佑华夏,犹宇宙之无日月

          再来看古今中外名人。

          司马迁大约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史学家。倾尽14年精力,以纪实编年体的写法创作了《史记》,天文、地理、历法、农业,包罗万象,可谓是百科全书。《史记》全书52万余字。刻在竹简上,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和工程啊。

            蔡伦,东汉人。公元105年,造纸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再早250年,估计司马迁就不会那么劳累了,或许还会有更多传世之作,又何只52万余字的《史记》。

            我们必须要明白,造纸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全世界所使用的纸都来源于中国的造纸技术,我们没有收取过专利费。其他的几大发明就别提了,全世界都在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奉为西方“圣人”和哲学鼻祖,被许多人顶礼膜拜,甚至国内不少的精英人士,无论读过还是没读过他们的书,一提起他们就表现出一副傲娇的姿态。相传,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两位“圣人”暂且不说了吧,真的不确定是否存在于历史。又相传,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百度百科转载,其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生卒时间非常精确。他可太厉害了:       

            给我的第一感觉,亚里士多德他不是人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亚氏的传世之作达到400~1000多部,会有多少字呢?折中一下吧,取最小数400部,平均一部10万字,下来总共有4000万字,对了,拉丁文占用的空间比汉字多了很多(联合国印发的文件,一眼都可以看出来最薄的那一本肯定就是汉字印刷的,多环保啊,为了环保,提请联合国的文件全部使用汉字印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帮助贫穷的国家)。如果把《史记》翻译成白话文的话,估计至少得有100万字吧。那么亚氏是不是也用希腊的文言文来写书呢?如果是,翻译成现在的拉丁白话文的话,著作总共的字数应该不少于1亿吧,如今恐怕也没人能看得懂他写的到底是什么?真的要感叹一声:非人所为。

            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亚氏是把字写到什么地方的。中国人是写在竹板上、还有甲骨上、烧制的陶土上、还有金属制品上,携带真是不方便啊。相传亚氏是把字写到羊皮上的。羊皮啊,算不来了,写那么多字,可是需要多少只羊啊,粗略估计一下,得要10万只羊,这些羊吃什么呢?人都吃不饱,还得抢着去吃草,能养多少羊啊!难道是倾其欧洲所有的羊来资助欧洲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的“圣人”写作。传说中的古希腊邦有百万人口,但依照那时的农业状况、气候条件,并不太适合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种植,估计也就是一两万人了,应该也算是往多里说了,并且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在那个还在吃虫子的时代,欧洲人并不怎么会种地。如果有一张羊皮岂不幸福死了,至少可以七天不用饿肚子了,岂能把他浪费了,亚氏糟蹋了很多人的口粮。但是他写那些又是给谁看呢?给找虫子吃的人看么?他的著作真迹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被饿昏了的人吃掉了。

            被伪造的历史和被伪造的文明最终是会被揭穿并被曝于昭昭日月之下!

    挺直脊梁吧,炎黄子孙!我们无需仰视外来的文化,因为他们本身就起源于中国,正本清源,让华夏的文化和文明再一次闪耀于这个蓝色星球吧。

            “经乃天下之公器,非一人可独私。

            理乃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有明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f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