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这里描述阅读神性书籍的总体纲要,也是总体指南。主要指出神性的境界的层次,从而为后面将要说明的总体方法,层次跨越法,提供依据。
1 神性之境的五层境界
我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神性,并非人们大脑中构造出的那个神,也不是神仙,也不是一些信徒眼中的上帝,它仍然是落在人的范围内。不然一个普通人也没办法达到或接近她。一个普通人,就像你我这样的,通过努力和机缘,是可以证入神性境界的。它也许也可以被称真理,但与科学家和一般人眼中的真理也有差别,因为后者主要关注是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但我们关注的主题会超越这个。我现在只能指出它不是什么,或差不多是什么,但到底是什么,需要你依据这本书的指示,自己去领悟。
我把神性之境分为五个大的层次:
空:第五层 (佛陀,耶稣,六祖慧能,曹雪芹)
无:第四层 (老子,苏格拉底,王阳明)
超有:第三层 (庄子,孟子,柏拉图,狄奥根尼,荷马,屈原,范蠡,张良,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李白,王维,苏东坡,弥尔顿,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歌德,贝多芬,巴赫,施特劳斯,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邦,卢梭,雨果,托尔斯泰,拜伦,济慈,尼采,惠特曼,梭罗,鲁迅,纪伯伦,泰戈尔,毕加索,齐白石,张大千,荣格,马斯洛)
至有:第二层(孔子,曾子,亚里士多德,诸葛亮,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曾国藩,培根,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简·奥斯汀,蒙田,爱默生,巴尔扎克,莫里哀,莫泊桑,马克吐温,海明威,弗洛伊德,阿德勒,爱因斯坦)
有: 第一层 (朱熹,黑格尔,牛顿,芸芸众生)
我列出这五层,并且在每层都列出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到达过的代表人物。当然,目前而言这只是一个参考。现在你不用去参究这个划分以及不同人物在不同层次的合理性。我在这里需要强调,我并非权威,也不是让你去接受一些东西。我提供的是指引,而不是结果。最终的这个分层以及这些人物的定位,实际上是需要你去排定。但,你也不是必须这样做。我之所以放一些人物上去,完全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可能一个人不知道我在谈论什么;如果放上这些人物,毕竟他们很多是你熟悉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概念。另一方面,你可以根据我这个指引,去阅读他们的作品,正式进入阅读这本书之前,去提升自己。当然,如果我这样做,让你感到困惑,其实也不是坏事,表明这本书跟你的认知已经有所不同,只要通过真正阅读本书,你的困惑都会得到解答。我需要申明,这本书,不是,提供结果和结论。所有的结果和结论,都必须,因为你阅读这本书之后,自己得出。
但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种划分是不是会把你吓住?毕竟,人类历史上东方的圣人孔子,西方哲学的百科全书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仅仅排在第二层。甚至著名的大儒朱熹,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仅仅排在第一层。你可能会疑惑,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超越这些圣人和名人?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确实不是为提这个问题的人准备的。它是为那些勇于超越一切权威的人准备的,是给那些有真正勇气的人准备的。
如果你已经感到气馁,觉得永无出头之日,连第一层都永远无法超越,那现在就可以合上这本书,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
但相反,如果这反而激起了你的好奇,兴奋,斗志和勇气,那你就可以继续了。
这里,我再把每个层次简要的解释一下。
第五层:空。
空是超越了有和无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神性境界之峰,真正证入真如之境,获无上正等正觉,得如来藏,总之,有各种美妙的字眼来描述。也是这本书所指示的最核心的一个目标。但同样的,我现在仍然无法指出它到底是什么,也许我永远不会指出,因为,根本上而言,这是你的事情。
我把佛陀和耶稣放这一层,也许不会招来太多异议,除了某些宗教界人士。他们会乐意把自己的教主放在最高层,只是不愿看到还有其他几位。佛家高僧,我只放了六祖慧能,其实很多禅宗大德均已证入这个境界。但最让你感到诧异的是,曹雪芹为什么也在这一层?难道他仅凭一部《红楼梦》就和佛陀耶稣比肩了吗?但我觉得,你应该感到高兴和鼓舞才对。毕竟,也有一位食人间烟火的穷困潦倒的文人曾到达了这一层。这样你也就不会怀疑这本书的可行性了。无疑把你跌落的信心又拾回来了一点。
第四层:无。
无是指虚无和虚空。是指部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也就是说,超越了一部分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了。在这个境界上,现实世界已经无法困住他们了,他们不会在其中迷失了。时间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不能困住他们了,他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了。他们已经悟入了永恒之境,但仍尚未证入永恒之境。这里悟入是指领悟和参悟,和证入(证悟)还是有差别和距离的。仍然有差别。而一个神仙,或一个枯禅者,无论他能活几千年或一入定就几万年,甚至还不如这个境界。也就是说,“无”这一层是比神仙境界要高的,修仙之人必须了解这点。
老实说,把老子和王阳明放在这一层是有些勉强的了。因为,老子的主要思想,无为,也是一种有。他说的宇宙最高真理,道,也是一种有。是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所以最关键的指示是《老子》中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读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究竟哪种读法更对?我当然是知道答案的,但也许我永远也不会指出来,因为,当你真的读懂了我这本书,你也肯定知道答案,而且会会心一笑。有时候我在想,古代的真正的经书,没有标点,真的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要描述真理这件事情,文字已经是多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再加上标点,岂不是更容易出错?当然,我说的这句话也不是那么容易领会,没关系,以后你会的。
王阳明呢,他最重要的话其实是心外无物,心即理。但他仍然要致良知,差不多无了一半。但毕竟他的心学作为儒家而言也已经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了。
而苏格拉底接近证入永恒了,某种程度上超越时间了,从《对话录》中可以看到这点,但还未完全超越时空,他还在谈论灵魂,也还差一点。
现在说一个比较可惜的例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表明他已经接近无了,但仍落在时空范围内。作为主动放弃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现代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如果有机会读到老子,楞严经,金刚经,也许是可以达到的。也许他接触过,但读不懂。因此,即使最杰出的人物,跨入他们所未知的领域,仍然需要指引。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无,绝非人生虚无感和孤独感,也许包含了一部分,但它正是从这一部分超出的。我举个关于梵高的例子,他的《星空》,实际上描述的是宇宙的终结,已经指向最强的虚无感和孤独感,但这并非究竟。处于这一步的人是最需要读这本书的。因为从虚无感,这人间的地狱,许多人在这一步自杀,没有跨过,包括梵高,海子,顾城,海明威,很多杰出的天才均如此;但只要这枚硬币再翻转,就差一步到真正的虚无,真正的自由了。当然很困难的一步。
总之,这一层,很重要。是本书要谈论的。也是你首先要到达的一层。但这一层有点显得太寂寥了。
第三层:超有。
这一层介于有和无之间。某种程度上,他已超越了有。他们的精神世界超越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但又未离开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他们的精神和灵魂超越了世俗生活,但并非完全厌弃世间。他们其实仍关怀世界。由于还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所以仍位于无之下。
古代许多先圣贤哲,卓越诗人,卓越艺术家,道家隐士,以及近现代最深刻的那群思想家们,到达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基本上拥有人类目前超越世俗的最高的美的气质了,也集中了最优秀的那群。
卓绝的诗人和艺术家及道家隐士,最容易具有这个气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人仍然是文学家群体里最卓越的一群。
庄子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属于他们最高级别。(当然,这点你可能会提出异议,因为毕竟我把孟子排在孔子之上。注意,我这里是从境界上来谈,不是从世俗的伟大性来谈。从世俗的观点来讲,处于儒家始祖的孔子是要比孟子伟大的。这个我也同意。当然,从境界上,你也可能不认同,但我也不想再辩驳了。因为,你眼中的境界和我所说的境界,也许并非一个东西)。
注意,这群卓越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已经窥见了神性,他们的生活倾向,已经是喜欢和神性亲近,经常能体验到和大自然和宇宙连为一体。
但我们也要注意,他们并非都是隐士。大隐隐于市。因为救世和唤醒人类的需要,他们经常,会更深刻的关注人类。他们的作品也大都已达到或接近神性品质。
本书所说的神性品质的作品,主要指从第三层(大部分),及其以上(四、五层)的作品。
第二层:至有。
这一层级集中了在道德和修养层面达到最完善的那些人。但他们在精神境界上,尚未超越道德和世俗层面。孔子、曾国藩、培根、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是他们的最高代表,他们是人类美德的化身。
确实,从美德角度讲,他们确实已达到人类最高层次了,所以至有也叫至德。
注意,我这里的境界是从神性方面来讲的,和世俗的角度确实会有很大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层次也才是第二层。但确实已经是世俗所要求的最高层次了,如孔子,爱默生。你可能认为第三层的很多人甚至不如第二层,从世俗角度来讲,也确实如此。
第一层:有。
这层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在的一层了。以现实生活和世俗生活为主。
我这种划分是有原因的,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必需的。因为下面我会谈到,我提供的总的法门,或总方法,就叫分层或分段超越法门。目的就是让你从下一层逐级超越到上层,最终达到顶峰。
2 各层境界的细分
(1)空
对于第五层空境界,又分为以下五个子层次。以后我们称之为段位或级别。
圆(大圆镜智,圣灵,神性):级5
非非空(胜义谛,世俗谛):级4
非空(如来,真如):级3
空(般若):级2
虚幻(觉醒):级1
虚幻,即梦幻,如梦如幻。即现实世界如梦幻一般,开始超离现实世界。是证入无的第一步。但仍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只是看清了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但已经开始超越时间之外了。
如果从虚幻的梦中醒来,就可以进入觉醒状态了。注意这个状态非常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讲,可以说是最最重要的。因为,这是超越无的最后一步,也是证入空的必经的最初的第一步。
实际上,西方的很多书籍都在谈论觉醒。所以你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指导。觉醒实际上就是开悟了。但并非最后的觉悟。在本书所谈的境界里,这种觉醒只是觉悟的最初级步骤。只是第一步。离真的”空性”和更高觉悟状态还有距离。
关于空的更高阶段,这里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解释了。只有在后面证悟中去说明。
这里只需说明一个提示:不要以为到了空就算到头。空,也有好几层境界,需要一层层证入,才能到达最终圆融无碍的大圆镜智、无上正等正觉。
(2)无
虚空-周遍:级2
虚无-永恒:级1
无分为两层子境界。
虚无:已经开始超越时间之外,脱离时间线。但尚未究竟。因为开始超越时间,所以开始了悟永恒,但尚未完全证入永恒。注意:真正的虚无即永恒。并非世俗所说的虚无感。这点要注意。不过你现在可能无法体会。但对于永恒,有领悟和证入的差别。只有觉醒者和觉悟者,才有可能真正证入永恒。
虚空:开始超越空间之外。因为已经超越空间,所以其实无所不在。虚空即周遍。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到达了无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生死了。某种程度上来讲,生死是人生唯一大事。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重要课题。但有人可能会说,人固有一死,有什么可怕的?这只是看淡生死,并非超越生死,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超越生死,有着完全不同的品质,绝非心理上的一种东西,也不是灵魂不灭这种东西。根本上而言,正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才有生死问题。一旦超越时间和空间,生死问题就确实不存在了。另一方面,超越生死,但并未了生死,也就是色身还在,仍未脱三界和轮回。也许我越说下去,会让你越困惑,所以这里就不再深入了,我们还是留待正文中再谈论吧。
达到无层次的人,实际上已经离觉醒非常接近了,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就差一步了,就差最后一层纸了。
(3)超有
超有简单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逍遥游 (庄子。求精神超越。不入世亦不离世)
隐于市/化世 (孟子,卢梭,歌德,泰戈尔,纪伯伦,克里希那穆提。行教化/教育世人,方式温和的救世和醒世)
隐于庙 /救世(范蠡,张良,刘伯温。匡扶社禩于危难,但一旦完成这个任务,便飘然隐世)
隐于野/出世(陶渊明,竹林七贤,梭罗。隐士群体,或一段时间隐于山林田野。)
醒世(鲁迅,尼采。用文笔唤醒世人。方式激越辛辣。但世人仍麻木不醒。是孤独的一类人)
(注:上面这几类属于我在《沉思录》里谈论的全人的层次)
行世(李白,苏东坡。入于世和超于世矛盾中。以诗人群体为主。情感丰沛。苦闷和超脱并行。)
美世(达芬奇,肖邦。精神相对超脱。美化世界。以美术和音乐艺术家群体为主,给世界以纯粹的美。)
当然,上述划分并不绝对,只是大致区分一下。其实也没有高下之分的差别。
从世俗化观点来看,这一群体其实很多并不幸福。他们很多常处孤独之中,这源于他们对世人的深刻关怀,却又经常被世人误解,尤其醒世一级为最,但这一级也最令人肃然起敬。
另外,这一层次的人到底用哪种方式处世,很大程度上其实并非由本人决定,更大程度是由其所处的时代决定。如果是大乱世,则有可能采用救世的方法,如张良刘伯温那样参与到国家政治军事活动中;如果是腐化堕落的时代,可能采用醒世的方法,如鲁迅那样采用比较辛辣激烈的方式,以唤醒民众。如果时代比较安定,那么他们可能就用化世的方式,即像孟子那样采用温和的教化和教育方式,但这种教化比普通的伦理道德教育会高上一层,会尽力将人提升到至善甚至浩然正气的境界。因此,这群人虽未到真正的佛菩萨境界,但也几乎可以说是世间的”菩萨”了。他们的身份和处世方式都只是一个“菩萨”的化身和化现而已。
当然也确实有些自了汉,只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起来似乎不关注世人。但,也有可能是不愿和权贵妥协,或者他们觉得时机未到,或者他们在用其他方式。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这个我们也不再去讨论和评论了。
而至有,有,这两层我们就不再细分了。因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3 参证的说明
下面三层“有”是否需要逐层上升?一定程度上的超有是需要的,但也不必一定要和伟大诗人和思想家达到一个级别。“一定程度”的意思是说,你在精神上的追求,要逐渐开始超越在物质和名利地位上的追求,也并非要完全放弃后者。至于“至有”道德层面,起码应该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并非一定要到完人层面,之后是可以直接跨过的。
但是无和空,是不可以跨过的。要逐层逐级证入。
这本书会直接从”无”和初步觉醒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假定你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超有”了。至于如何达到一定程度的超有,我的一个建议是,大量阅读和欣赏属于第二和第三层次的优秀作品,提高精神层次,加强精神修养,同时深刻关注人类。鉴于这个层次的重要性,本书也会提供一定的指导。
再次申明,上面的这种分层人物排定,不能当成是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定位。否则,那一定会引起巨大争议。我再次强调,这个列表绝不是权威。上面列举的人物也仅仅是我阅读视野范围内的一小部分而已,限于篇幅,许多同样杰出的人物,并没有列入。而且我有意去掉了一部分人物,如政治人物。所以,没有列入的,并不代表他们不杰出,你绝对不能把他们忽略。如果有你喜欢的人物不在上面,也不要太在意,不必太当真。上面这个列表,你应该只把它当成一个线索,单纯当成一个阅读指示而已,你也可以加入你自己的人物和书单。最终,你对他们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一个排定,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最后一个提示,这本书只是关于修性的,不谈修命,我也许永远不会公开谈论它了。修性即使证到最高空层次,虽已超越生死,但尚未了生死,仍在三界内。这本书只是让你开悟,证入空,并非让你真正成佛。修性只能了果,不能了因。可以助一个人转识成智,但也只能转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我执),对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含习气业力),仍无法直接转。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的色身身体还在,习气业力还在,还没有真正涅槃解脱。悟从果上圆,业从因上了。所以开悟只是修行的开始,并非结束。仍然要去从业上了因,从日常行为中修行,知戒知止,行戒安止。因此,要真正究竟生死,超越三界,摆脱轮回,仍需依据佛经,如楞严经,的指引进行一步步修行。但如果普通人进行强修,由于中间可能经历各种魔境无法识别,因此可能落入魔道,也可能经历魔障,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这种途径要有师傅亲自指引才行,一般是师徒相传的方式。我不会再公开谈论这个主题了,也不会写这方面的书,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可能让人容易落入魔道,包括我自己。
现在我们就以喜马拉雅山为例,说一下各个层次到底距离真正的神性有多远。
假设喜马拉雅山就代表真正的神性。现在你要去攀登这座高峰。那你现在的位置假定在第一层,“有”,也就是在北京,上海,东京,纽约,巴黎,类似这样的地方。现在你要进发到第二层“至有”,如西藏拉萨;当然,如果有好的飞机搭乘,也可不去拉萨,直接到达山脚下哪个安全地方。然后再进发到第三层,“超有”。到达这一层时,实际上,离喜马拉雅山就只剩下几公里了,在山脚下不远了,已经能看见山峰了,喜悦之情会溢于言表。这时你可能会安营扎寨,休息一下,整理一下行装。所以第三层也叫”接近神性”。接下来你要准备正式攀登了,于是你来到了山脚下。当你来到山脚路口,迈出第一步,接触到山体时,也就到了第四层“无”了。所以,“无”是一个分水岭,也叫“接触神性”,触摸到神性的一角或边缘了。现在你就正式开始攀登了,当你攀到一定路程,例如到达1/10的时候,你也许就到达了神性第一级别,空。你进一步进发,例如到达1/5的时候,就到了第二级别,非空。然后又到1/3,非非空。最后又到1/2,圆融。路程差不多过半了,为什么还没有到山顶呢?如我们前面所说,我们确实只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只完成了性空这一半,只修了果。尚未了因修命。这最后一半路程,就靠你的机缘和修为了。我无法再陪伴你了。所以你知道,这个路途有多遥远和艰辛。
写到这里,某种程度上,我其实并不鼓励一个人阅读这本书。我甚至忍不住要拦住你这样做。从来没有哪个作者,会阻止他的读者,轻易碰触他的书。我这样做当然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首先,这不是一本求取幸福的书。人世间的幸福不是这本书指引的目标。如果你寻求的是幸福,丰盛,喜乐,快乐,喜悦,成功,心想事成,人生圆满,类似这样的东西,你应该找其他书籍。而这本书谈的是生死,真理和神性这件事,它无关幸福,甚至会导向痛苦。其次,这是走向未知之旅的旅程。在这样的旅程中,途中并没有兴奋和刺激,也没有人进行陪伴,有的只是危险,迷茫和孤独。是的,除了这本书和神性书籍,你将孤独前行。而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棘,艰险,艰辛和痛苦;可能途经沙漠,沼泽,戈壁甚至险峰和深渊。很少有人会主动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绝境。但,这又是寻求真理,神性和真正的自由必付的代价。一个人如果被迫陷入这样的境地,又反而是这本书最佳的读者了。
真的 ,只有真的勇士才是这本书的真正读者,才会真正读这本书,也才能坚持走下去,而其他人只是翻一翻或没走几步就把它放一边了,而其中一些人,则是非议和误解它了。对于这些,我是早已预见到的;因为,如果我真的读懂了尼采和鲁迅,我又怎么可能不了解这种处境和孤独呢?总之,这本书也终究会是孤独的,最深的孤独就是慈悲。而慈悲也是最深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