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所谓人间清醒,无非就是如何看待这三人

所谓人间清醒,无非就是如何看待这三人

作者: 衿语茶话间 | 来源:发表于2021-09-02 10:04 被阅读0次

    不知何时起,「人间清醒」四个字作为一个网络用语,开始流行起来。

    查了一下,这个词最早用于明星身上,表示他们虽然红了,但爆红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

    某词条上对于它的解释是:意为面对这纷繁华丽的世界和人间,始终保持着清醒,不迷失自我,并且明确自己的定位,理性并且踏实的生活和工作。

    细品之,能真正做到人间清醒,并不容易。

    而往往能受得起这一评价的,也必定是有着一定人生阅历和沉淀的人。

    明星爆红没有被冲昏头脑,或许只是一时。

    毕竟身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场,人性的欲望会被无限放大,能做到始终保持人间清醒的,少之又少。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在他的最新散文集《人间清醒》中,用他过大半的人生经历,透过自己生命中的亲人、视界里的芸芸众生,朴实而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什么才叫做真正的——人间清醒。

    梁晓声《人间清醒》

    这是一本心灵独白,我们既见众生,也见自己;

    这是一个自在的灵魂,分享人生最好的状态,清醒地活在当下。

    梁晓声先生一生至今1000余万字的创作量,让他成为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产作家。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他,虽然有着「知青作家」的称谓,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梁先生也创作了许多紧扣时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响的作品,比如《年轮》、《人世间》等。

    尽管《人间清醒》是一本洋洋洒洒的散文集,但跟随着先生的笔耕,我看到的是细腻的情感,以及温暖而朴素的情怀。

    全书由5章34篇短文构成,34篇散文随笔,写到了很多人,而当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中即闪过三个词——亲人、众生、自己。

    每个人,立于人世间,都离不开这三人。

    如果我们能做到正确对待这三人,便也参透了其中的奥义,实为人间清醒。

    01 

    亲人:一半蹉跎,一半柔和

    梁先生生于六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出生贫寒之家,小学当了六年的特困“免费生”,中学也是拿着“助学金”的贫困生。

    父亲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父亲是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崇尚文化的文盲。幸而有母亲宁愿苦自己也要让孩子读书学习的心,才有了自己今后的文学生涯。

    父亲为讨生计常年在外,母亲靠打零工补给家用,逢年过节还要硬着头皮向街坊邻居借钱,为的是家里五个孩子能顺利长大。

    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农村,可谓比比皆是。

    也许我们当中许多人的父母,在讲起自己的童年时便是如此。那本就是个匮乏贫瘠的年代啊。

    然而,那种景况却是生于如今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的存在。

    狄更斯说:穷困对于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于作家也许是种幸运。

    贫穷能让一个孩子早熟,过早就有了自尊和压力的沉浸式体验,从小就开始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而家庭和亲人,是谁都无法自行选择的。从这个机制的角度来说,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又像都是公平的。

    亲人,是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成为亲人,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责任。

    先生在书中写到了父亲性格的固执和对待工作的认真,写到了母亲的艰辛伟大和广施恩惠,写到了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熟,还写到了与自己儿子,这个出生于新时代的孩子跨越时代鸿沟的交流和探索。

    而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关于“哥哥”的篇幅。

    梁先生在兄弟姐妹中是老二。

    比他大六岁的哥哥,从小学开始就是学霸,在学校是爱好文学、成绩拔尖的学生会主席,在家里是为母分忧、悉心照顾弟妹的兄长。

    在贫穷和饥饿的压力下,背负着母亲的期许和弟妹们的仰望,哥哥终于考上了大学。

    那个时代的底层大学生,可以说是全家乃至全村的骄傲。

    然而,进入大学之后没多久,就收到学校的通知——哥哥患上精神病,需要休学。

    从20岁起,哥哥往后的四十余年就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弟弟妹妹都长大成家了,而哥哥,成了先生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终有一天,要把哥哥接回身边,一起起居,一起散步,一起旅游,一起走完人生之路,是先生所愿。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

    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梁晓声《人间清醒》

    很多人以原生家庭为痛,演变出家庭矛盾,甚至仇恨。

    殊不知,亲人或贫或富,却无贵贱之分。父母如此,兄弟姐妹皆是如此。

    有沉重有困顿的时候,也有彼此珍惜和拯救的时候。唯有相亲相爱,才能抗击命运的风浪。

    正如梁先生书中所写:我宁愿要那种“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而不愿以永失父子母子的天伦亲情,去换一份卸却沉重的轻松。

    因为,这是人生的一种福分。

    02 

    众生:心安,即是天涯

    梁晓声先生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在这本《人间清醒》中,他也写到了很多篇关于芸芸众生中的这些小人物。

    他们或是景区门口卖茶蛋的“老妪”,或是身患绝症从南方到北方支边支教的“瘦老头”。

    有因为道德教条而错失真爱的农村“女东家”,有真诚被颠倒成不尽职责的“看自行车的女人”。

    那因为生活所迫而小小年纪就使着小心计收废品的“小垃圾女”,还有那北漂有了小事业,且当爱情得未尝有时痛失所爱的提着“羊皮灯罩”的女人。

    这其中,一个关于孩子和雁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同样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那是一个特别聪明还特别爱上学的孩子。

    而初二那年,父母因为家里穷无法再供给他读书。

    为了能继续学习,十几岁的孩子用他的聪明,悄悄捕获经常来河边栖息的雁,交易给当地的饭店,以换取继续读书的学费。

    后来,他顺利考取了大学,并选择了野生禽类研究专业。

    大学毕业后下海从商,后带着自己赚取的钱回到家乡,投资改造了河流,为那些雁们建造了一座美好的家园。

    同时,他还在旁边的石碑上写下了自己当年的“罪行”,以及自己是如何利用雁的栖息习惯,用自制的工具让它们乖乖就擒。

    曾经,生活的困顿和对学习的渴望,让他成为了一个“罪人”。

    而今,他将所学所获,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赎罪”。

    他对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说:“我希望人的聪明,尤其一个孩子的聪明,不再被贫穷逼得超这方面发展。”

    梁先生将他生活中接触到的,眼睛里看到的,他人转述的一个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写了出来,让我们通过表象看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也许,我们的身边每天擦身而过的,一言半语过的,也正是这些为了生活庸庸碌碌之人。

    如果,我们也能透过他们的眼睛,觉察和洞悉到那些不为人说的信息,或许也会对生活、对人生,多一份通透和清醒罢。

     

    03 

    自己: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人,最难做到的,恰恰是自知。

    有人自命不凡,有人自怨自怜,有人自以为是,有人自暴自弃。

    能客观且清醒地认知自我的人,太少了。

    梁先生生于贫瘠的年代,经历过“自然灾害”时期,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上山下乡”,而他称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平淡得很,平常得很,既无浪漫,也无苦难,更无任何传奇色彩。

    按照他的话说,在当年,周围皆是一片贫困。身在贫困之中,便不觉得自己有多苦。

    反而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努力使自己和家人在贫困之中尽量生活得好一点,有意思一点,苦中作乐的心态,倒是面对人生的真态度。

    很多人眼中的“苦”,是另外很多人眼里的“幸”。

    如果我们能打开自己的眼界和心胸,看到更多别人命运的跌宕、苦难、绝望和抗争,也就不会把自己的不顺遂当成逆境了。

    在面对人生应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问题上,梁先生和年轻人产生了分歧。

    几位青年朋友认为,所谓积极的人生应该是使之成为不断“增容”的过程,要与时俱进,不至于虚度。

    而先生认为,积极的清醒的人生,无非就是要找到那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

    一经找到,坚定不移,心无旁骛。而心无旁骛,则首先要从眼里删除掉某些吸引眼球的人生风景。

    一种人生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有时,仅仅一种而已。

    梁晓声《人间清醒》

    唯有认清自己,承认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地大放异彩。

    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要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读先生的文字,总让人有如沐春风、沁人心脾之感。

    世人匆匆忙忙,虚华在左,浮躁在右,总喜欢将人生箴言当做“鸡汤”,不屑一顾。

    然而,却会在人生某一时刻,倏地发现,那些完美的错过,才最珍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谓人间清醒,无非就是如何看待这三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pq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