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逛逛博物馆【连载5】:青铜器(西周)第1篇

逛逛博物馆【连载5】:青铜器(西周)第1篇

作者: 逛逛博物馆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11:11 被阅读0次

    西周重器太多,我只挑几件我觉得一定要说的重器中的重器(对我这种理科生的理解也就是重器的二次方)来介绍一下。

    一件夏商周的青铜器,最贵重的地方在哪里?器型大,用料足,纹饰精美,还是年代悠久?其实都不是,而是在其身上的铭文有多少个字。当然,如果器型足够大,纹饰足够华美,那也牛掰,比如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你总不能拿800多公斤重、只有3字铭文的后母戊鼎和一个有4字铭文的青铜酒爵比,然后说酒爵更好,毕竟不是同一个体量上的东西。

    因为在那个没有简牍和纸记录历史的年代,这是一个能用文字展现当时真实历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一件优美的金文作品,有很高的书法价值。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的字型,也就是书法家们书写的大篆。那些字多的铭文,不知道被练书法的人临摹了多少遍了。

    大家有听过“海内三宝-中国三大鼎”吗?海内三宝指清朝末年所发掘的三尊青铜大鼎,分别为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

    从重量上来看,排第一和第二的加起来,都没有第三的大克鼎重。大克鼎就比大盂鼎少1个字,也是排到了第三。就算当时后母戊鼎被刨出来,也无法和这3个鼎进行比较。大有什么用?大克鼎还是毛公鼎的6倍重呢。人家会说:我们更关注你有没有文化。难怪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上篇夏商篇结尾处也讲到过,商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渐渐多了起来。因为青铜的珍贵,而且作为礼器的青铜器也不是随便一个土豪就能使用的。光有钱没用,你还得有官职爵位。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的事绝对不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至少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甚至是记录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1976年3月,陕西临潼零口公社西段村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了一个西周窖藏,出土了151件青铜器,其中就有著名的利簋。

    利簋,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利簋仅仅高28厘米,近8公斤,被国博安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落(陕历博说:我先去哭会,你懂的)。虽然器型较小,而且纹路也不像大禾方鼎那么有特色,但是它却是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镇国之宝,其重要性远在后母戊鼎之上。

    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在它的内腹底部有32字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百度百科上说有33个字,第一个铭文是“武王”二字,不赞同这个说法,其实第一个铭文就是王字旁加一个武,就是一个字“珷”,特指武王,在大盂鼎铭文上也出现了“珷”同样的写法)

    这篇铭文的意思是:武王去征伐商朝,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木星)出现在头顶,一天就打败了商,在攻下商都城后的第七天,王(这个王不是武王,应该是成王)在“阑”这个地方论功行赏,赏赐右吏(官职)利(人名)青铜,做成祭器来纪念先祖檀公。

    百度百科把这里的“王”解释成武王。只有对当今的王才称王,已经去世的王称谥号(死后由其子和大臣共同盖棺定论定的号)。如果这里的王是武王姬发的话,那说明做器时姬发是当时的王,既然还没死,那是怎么知道死后谥号是武王呢?所以只能讲这里的王理解成武王的儿子成王。就是利这个人做器的时候,武王已经去世了,有了武王这个谥号,而历史也记载武王在伐纣后不久就去世了。

    一想到武王伐纣,这估计大家脑海中浮现了封神榜,各路神仙妖怪开始打架。那些电视剧都是根据清人为了扬道抑佛而瞎掰的《封神演义》拍的,千万别信。(以后有空谈谈佛教道教,我是不是给自己挖太多坑了?)看看上面铭文,一天就打败了商,哪来的封神榜的那么多回合交战。

    可是问题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到底是在哪一年?首先,专家采取了碳14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头顶正上方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解读,只能说上面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解读,目前我们只是暂时得到了一个大体上还算认同的说法。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断的那么多年代中,这也是我唯一一个觉得有点道理的结果。

    如果该簋是铸造于成王时期,那又一个疑问出现了,显然,成王也参加了武王伐纣,还给利发了奖金。可是史书上记载,当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再由儒家大为歌颂的周公(姬旦,鸡蛋,名字特别好记,周武王弟弟)辅政,等到成王成年后,再把政权还给成王。可见当年成王和周公应该为抢夺政权产生过纠纷,但最终周公做了退让,和平交接。是否是为了歌颂制周礼(周礼是儒家的基础)的周公,而要美化这段历史?难怪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大家再到国博的时候,一定要问问工作人员利簋在哪里,走到那个阴暗的小角落看看这个很不起眼的货。还不要忘记再踮起脚尖看看腹底的那几行铭文,这样才能彰显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顺便再提一下,藏于国博的“天亡簋”也是铸刻着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商朝的酒器地位最高,而酒器中以爵为尊。武王伐纣伐的那么简单,本来以为要经过三大战役,没想一天就怼到位了。这引起了周王室的思考,敬神事鬼有毛用,喝酒会喝傻B,生活太奢侈只会让自己更堕落。用孟子的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周王室就贬低酒器的地位,抬高食器地位,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在食器中,鼎的地位最高。鼎是用来煮肉的,簋是用来盛饭的(那时的饭是粟,即小米)。从此时开始,鼎才成为青铜器的王者,成为最高权力的代表。

    但是这话由周王室自己说,总是感觉不太好,所以最好要找个古代先贤,由他把鼎的地位确立。夏禹,这个传说中治水的君王,由他制九鼎的故事就可以有。至于如何执行就简单了,先把九个大鼎铸好,以夏禹的口吻在上面铸刻上禹治水完成后,让九州牧献上吉金,铸造九鼎,分别刻着各州山川风物,每个鼎代表一个州。然后偷偷把鼎埋在某处,突然有一天,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刨啊刨,把这九个大鼎刨了出来,将其做为祥瑞进献给周王。周王大为高兴,说寡人没文化,快找个专家来认认这上面啥字啊,然后专家查阅了很多文献做了很多科研最终发了一篇paper。说这个就是当年大禹制的九鼎啊,我们的武王伐纣,是以有道伐无道,现在天降祥瑞,说明上天都支持我们周室的正统地位。

    上面周制九鼎的猜测都是我个人的想象,我也没啥证据来佐证。毕竟秦始皇把九鼎弄丢了,古文记录的又不完备,只能凭我们去发挥想象了。你们就当个故事,姑且听听。所以,对于九鼎的故事,我把放到了西周篇,而不是夏商篇。

    在接下来每个篡权的君主,都想着把九鼎的故事再拿出来说说。我曾在西安博物院看到了莽新时期的九鼎。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王莽想对西汉政权做手脚时秘密派人去铸造的。

    九鼎,新莽时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高级士三鼎二簋,低级士一鼎一簋。

    汉武帝时期,提出推恩令(该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封诸侯过了几代之后独霸一方的威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主父偃曾说出一句著名的话:“生当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意思就是我活着就要当用五个鼎来吃饭的大官,如果不行,我也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被五个鼎给煮了。为什么强调是五个鼎?因为九鼎那是汉武帝用的,刘邦曾在白马之盟说过非刘姓不王。主父偃不是刘姓宗亲,自然不会封王,也达不到诸侯的级别,他能干到最高的级别也就是大夫,五鼎四簋的规格。

    先普及一下背景知识,西周12个王,武成康昭穆龚懿孝夷厉宣幽。比较出名的事件有:武王伐纣;成王初期,周公辅政;成康之治(一旦有“之治”都是好的,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穆天子西游;龚懿孝夷时期,国势逐渐衰微,诸侯不朝;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周召共和;宣王中兴;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西周都城在丰镐二京,隔着沣水对峙相望。在灭商前,周只是殷商的一个小诸侯国,长居于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目前都属于宝鸡市。而宝鸡也是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故宝鸡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在周代称雍城,后来改称陈仓,是不是很耳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了,就是这个陈仓。在唐至德二年,陈仓山听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凤翔府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这个陈仓山上也同时发现了镇国之宝秦石鼓10枚,这石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目前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就建在陈仓山的半山腰上,非常的大气,强烈推荐一去。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坐落于陕西宝鸡陈仓山

    周原一带自古就开始出土青铜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出土了“尸臣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秦国境内设立郡县,于是在周原设有美阳县。《汉书·郊祀志》中记载“美阳得鼎,献之”,太中大夫张敞还释义铭文,断其年代,证实了文献中记载的周人活动区域,“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这件尸臣鼎是周原遗址上出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当然,这个鼎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1963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陕西宝鸡贾村镇居民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然后刨出了个铜器。次年,陈堆夫妇离开宝鸡,临走时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5年,陈湖将其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宝鸡市博物馆常驻收购站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件高40厘米的铜器,感觉是一件珍贵文物,马上上报领导并以30元的价格购入。经专家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尊。该尊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当时的宝鸡市博物馆就是现在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现藏于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1975年,这个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博前馆长马承源在尊内底部发现有12行122字铭文,解读后并命名为“何尊”。这就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洛阳)对其下属宗小子“何”的训诰,夸奖了何的先父的功绩,并赏赐了何,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洛阳),即“宅兹中国”。表明了洛阳是古中国的所在地,即天下之中。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中国”作为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意义非常重大。

    现在理解中国邮政的Logo为啥这么画了吧?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不错,不妨关注我一下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逛逛博物馆【连载5】:青铜器(西周)第1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pr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