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总是怀疑,科举仅仅是用写文章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是不是有点太片面了。可我现在发现那些不写文章的、没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或者说在平时只使用简化语言的人,都逐渐变得无趣,甚至有些迟钝。
“这个人好那个。”
“谁懂啊。”
“好家伙。666。”
无法阅读长文和复杂语言,没有办法理解深奥的剧情和含义,不能深入地看待问题,甚至记性变差……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跟平时不使用复杂语言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使用复杂语言时,相关的脑区会被激活,比如布卡洛区(负责语言生成和语法处理的脑区),威尔尼克区(负责语言理解和意义提取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参与逻辑思维、推理和计划),还有海马体(负责储存记忆)。
我们平时除了进行口语化的日常聊天,还需要用书面语言做记录和表达。使用的语言越丰富,就越利于复杂思维的产生和维持。单调的语言不仅仅会让大脑变迟钝,还会让身体和心灵脱节。一个人使用的语言过于狭隘和简化,那么他看见的世界也会变得片面和单一。
简化的语言会阻碍我们理解自己。平时总是用“烦死了”“好郁闷”“无语了”一笔带过自己的情绪,会让人在情绪解读上产生“惰性”,忽略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误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勾勒”自己的能力,就是理解自己的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沟通,也是个人展示自我身份的方式。如果有人问你:“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无论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的东西都是被语言呈现出来的。假如我们的语言库里都是简单、模糊、片面的用词,甚至大多数都来自于网络用语和流行的词汇,那么我们势必很难看清“我是谁”。我们的自我认同也会受到影响,缺少独立性和特点,变成所谓的“芸芸众生”。这就像是一种群体化效应,当一个群体的语言风格都变得简单和情绪化时,成员的观点会更加极端。
如何找回使用复杂语言的能力?
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读什么书都可以,小说、传记、科普、散文……只要是用人类语言书写的作品,就可以让读者从简化的语言中走出来,回到复杂的、有逻辑的语言环境中。人一旦接受语言的刺激,就会产生相应的思考,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它们都是一种观点,而观点必须是由思考产生的。
第二件事当然就是写作。写日记,做笔录,写读后感……当我们写下一句句用逻辑思考呈现的语言,我们的世界也被勾画了出来。我平时写小说是因为好玩,写日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生活艰难,只要文字常在,我就是自己永不分离的战友。
简化的语言并不算毫无用处,它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如果一个人总是“出口成章”,看起来就有点不接地气甚至“不说人话”。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时候,我们需要复杂的语言去和不同人的灵魂、立场、观点产生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