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生活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作者: 赵国强哥 | 来源:发表于2021-11-20 11:15 被阅读0次

你好,我是强哥,这是我的174/180的进化日课。

生活中很多现象值得我们好好深究一番。

短视频和直播成为主流,每天都上演着造福神话,于是催生了大量的培训机构。

小到几百,大到上万。有人追着交钱,报名学习,听的时候热血沸腾,听完该干嘛还是干嘛,不拍也不做。于是说“哎,这不适合我呀。这都是割韭菜。”

在一家大厂待了近10年,人到中年,做着重复的事情,闭眼都能做到六七十分,到点就能下班。

自己逢人就抱怨“哎,真没意思呀,净干那些没用的,毫无意义。再也不想过这种生活了。”

那你说“要不尝试出来看看?”

“哎,年级大了,啥也不会,我出来能干啥?而且谁能给我这么高的工资。”

于是该干嘛就干嘛,继续重复、抱怨。

如果仔细分析上述两种现象,背后都涉及一个“等靠要”的心理,本质上是期待着救世主的弱势文化。

期待着老师带我,期待着外边老板高价聘请我。

“等”:弱势文化中的群体在遇见事情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等别人去帮忙解决问题。

“靠”:弱势文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天靠地靠做梦,就是不想着该如何靠自己。

“要”:弱势文化中总觉得自己弱就有理,心安理得地找别人要东西,而不是凭自己本事去争取。

与之相对的便是强势文化,他们相信自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攀升高度。

他们更是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的那批人。

这两个词是来自《遥远的救世主》一书。

书中主角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谈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那怎么区分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呢?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1、同样的外表行为,不能简单的评判为弱势文化or强势文化,应该透过行为看动机,透过现象看本质。

就拿求别人帮忙举例,有的内心是只要有困难,我就找人帮忙,事情办好了,这事儿就结束了。到此为止。

有的人内心是我有困难,要找人帮忙,不要硬撑着。

但是帮完之后,我要反思为什么我没有解决?卡在哪里了?

对方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解决的?是不是最优的方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这反映了我的哪个知识/思维盲区?

以点带面整个思维框架/组织系统有什么优化的地方?

再比如知识付费学某种技能,短视频也好,写作也好,减肥也好等等,有的人交钱交的心安理得,总以为这钱我交了,这事儿我就学会了。

有的人交钱把老师当作智囊团,认真听取建议,仔细研究执行,不断迭代反馈。

知识的传递本身不复杂,怎么做好短视频、怎么写作、怎么减肥,网上大把大把的教程,但是为什么就是学不会?就是因为心里还是想靠老师,撕开了揉碎了,塞到你嘴里。

甚至动都不想动了,你直接给我代运营把,直接给我写吧,把账号做起来,把影响力做起来,然后钱我收着。

隔岸观火,不如躬身入局!

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摸着石头过河嘛!

2、两种文化是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身上很可能是两者兼具,相互转化的,只不过看哪种多些,哪种少些。

这种文化跟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民族没有区别,要看个人的觉悟、生存的环境、接受的教育。

以上。

强哥

晚上失眠,4点就醒,还是继续睡到6点15起床,看到了安静的北京

2021年11月1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rs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