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但不介入,理解未必苟同,值得珍惜的情感都是建立在“教养”之上的 。

很多人讨论宝钗的好坏问题,甚至有人把她定义为一个坏人,欧阳对这观点,没办法苟同。其实红楼开篇第一回就讲,书里没有好人坏人,
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宝钗的性子应该和环境有关,她的父亲很早去世了,母亲懦弱无能哥哥不学无术,家里的生意交往,都是宝钗在做的。所以宝钗认识当票,会计算银子,知道一个荷叶一根草也是值钱的。我们可以看的出,和宝玉黛玉探春比,宝钗似乎完全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像一个冷静理性的中年人,宝钗比她的同龄人更早的接触了人世间的丑陋和残酷,而这并不是她的错。

其实如果了解些人性就知道,人生的情商是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加而提高的,人到中年,可以轻松搞定一个二十左右的姑娘,他恰到好处的满足你的需求,让你心花怒放,只可惜,他所有的做法都是策略,他什么都好,唯独没有心,没有情,他的心是凉的他的血是冷的。
宝钗大致相当于这种情况,她经营家族生意看尽尔虞我诈人情冷暖,最终在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学习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所以她做起事让人很舒服,比如给金钏装裹的衣服,给湘云的螃蟹,黛玉的燕窝,还有给赵姨娘的礼物。

然而她是理性的,她的血是冷的。所以你会看到,金钏死后宝钗不带感情色彩的和王夫人对话,尤三姐死柳湘莲走后宝钗也毫不在意,中秋节她抛下把她当亲姐姐一样的小迷妹湘云自己回家去团圆。不记得谁说过,小孩子才讲感情和对错,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宝钗的世界里就是如此。
然而实际上,每个人如果不是如晴雯黛玉那样夭折,最后总会变成王夫人,宝钗的样子,他们之所以还是珍珠,只因为还不曾见过社会的狞狰,是因为有别人顶着压力,作为蚌壳保护他们而已,大观园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是曹雪芹为天真无邪的女儿们营造的蚌壳。

宝钗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大多数人哪有什么好坏,宝姐姐只是一个有欲望有才情,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的红尘中人,她在无关紧要的时候会给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会冷血理性的避开,除了母亲和薛姨妈,她对谁都一样,对谁都尽量客气,却没有感情。她已经在经历过诸多世事之后,锻炼出了一种渐渐沉淀的心境,对谁都周全妥帖,对谁也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