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忧在萧墙(六)——冉求说实话

忧在萧墙(六)——冉求说实话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08:41 被阅读0次

    ——《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1-6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白话】冉有说:“现在颛臾,城池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思考之十一】到这里,冉有第三次开口,你从冉有三次开口中体会到了什么内涵?

    冉有第三开口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这段话非常耐人寻味,冉有一开始对孔子的指责,是比较退缩回避的,所以把责任推给季氏。孔子对于做臣子的责任说,你如果没有离开,其实主君的作为,作臣子的是要负相当的责任,冉有实在不能躲避,就说出了事情的真实情况。颛臾城廓非常完整而坚固,又接近季氏的私人封地——费。颛臾作为附庸,内部治理的比较好,又跟鲁囗相处的很和乐。所以对费地和季氏来说,就形成了一种有形无形的威胁。

    《论语集注》曰:“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张居正讲解说:昔冉有因夫子反复折之,理屈词穷,又设词支吾说道:“季氏之欲取颛臾,非有他也,只为颛臾的城郭完固,而又近于己之费邑耳,固则在彼有难克之势。近,则在我有侵凌之虞。若失今不取,后世子孙必有受其害者,此所以不得不伐也。”冉有此言,不惟自解,且欲为季氏遮饰矣。

    南怀瑾先生讲:冉有被孔子训得没有办法,只好讲了真话了。他说,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鲁国的后代子孙,会成为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这才是冉求的本意,可见冉求参加了季家的军事会议,他到底是一个参谋长。

    因此,季孙氏要攻打颛臾,冉有才说“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孙氏的真正目的很清楚的呈现了出来:第一,季孙攻打颛臾真正的理由,其实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也就是贪图颛臾的土地、百姓、财富以及城池。第二,冉有其实本身就是这个谋划的参与者。再次证明前面冉有所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其实就是推脱之词。也暴露了季氏攻伐颛臾的真正动机。

    【思考之十二】从孔门师弟的互动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从孔门师弟之间三个回合的互动中,我们可以一睹老师的高明和弟子的具器。

    一开始,冉有以第三者的角度出现在夫子面前,打季氏的小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在他的认识中,错误都在季氏身上。但夫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冉有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上都有偏差,而且因为没有自觉还在继续犯错,故先要冉有醒悟,才能进一步去帮助到季氏。所以,夫子一开口就说“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是冉求你的过失吧,把责任往冉有身上引。并且用颛臾是先王所封、社稷功臣,来说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非当伐

    冉有的反应,是为自己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在冉有看来,我真的没有这个想法,完全是季氏的主张,错不在我。对此,夫子深入为他辨析为臣的理念:一是为人臣的榜样——周任,出仕与否,应该有对自身能力、所谋职位两方面进行考量,能胜任才仕,不能胜任就离开,毫不含糊,无须辩护。二是为人臣的作用——如同在盲人危颠时的扶持,此时不作为,要人臣何用?不容辩护。三是为人臣的过失——看管失职,难道不是人臣的过失吗?所以无法辩护

    这样层层深入的剖析辨别,孰是孰非,对多才多艺的冉有而言,当然一点就悟。从觉得自己有道理、为自己辩护、与夫子对抗的心态,到心生惭愧、自责,内心转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对老师是更增敬仰、虚心接受。把弟子的内心跟老师调到一个频道上,这才是最佳的传道时机。

    圣人调教弟子,不仅调教身体的威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更重要的是调整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疾病。身体上的毛病,现代医学还可以实施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但思想上的毛病,除了圣人,别人无从了知,也无从下手。夫子因材施教,帮助调整错误的知见、疏通堵塞的思路,让思想更健康、更灵动,如同大禹治水,用疏通的办法,让水害变水利。

    这个启发式的教育,既有夫子作为老师那种明眼人的功德,也包括冉有作为一个具器的学人所具有的功德,师弟两个功德缺一不可。

    接下来第三个回合,夫子将传递最核心的为正理念,把圣门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到高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忧在萧墙(六)——冉求说实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vk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