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一档综艺节目《奇葩大会》,每期都会挑选出特别人类,并不是说这些人有多另类,而是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经历及个人的感想,是一群有故事并且乐于分享的人。最新看的一期,有个小姑娘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分享却很震撼,她分享了自己患躁郁症的经历。她叫刘可乐,高三的时候患躁郁症,躁郁症学名是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比抑郁症更糟糕的病。从得知开始便一边吃药一边看心理医生,一共看了20多个心理医生,结果最后都是不欢而散。以致于最后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一度想要自杀,最后妈妈带她去看美国哈佛的心理医生,当医生反问说:那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她被瞬间戳中,让她意识到追求意义的本身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而活着本身也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所以活着本身也就是意义本身。后来在树洞有人问她同样的问题,她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别人走出困惑。
她每次去看心理医生之前,都要做一个心理测试,测试的最后有两道题。一道题是“你觉得你有双向情感障碍吗?”还有一道题是“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每道题下面有三个选项:“是的,我觉得我有”、“可能吧”、“不,我觉得我没有”。医生跟她说设计这道问题的初衷,其实就是想拷问你到底还在不在乎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当你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你就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忽略了你自己对你自己的心理暗示,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强大的力量。这个世界如此多的条条框框,就是告诉我们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时每刻人地皆宜,相反我们要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后来她病愈后,做了两件事,一元出租自己和树洞,听别人的故事并尽最大努力去提供帮助。
看完她的分享,我还是触动挺深的,我们很容易被别人贴上标签,就像内向、不爱说话,这种性格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慢热、冷漠、不擅长表达、看起来不会很积极。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接受了这样的自己,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才会多聊上几句。但是后来发现,内向的人更会独处,能更好的跟自己相处,可能不会太急于去表达自己获得别人的认同,相反也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无论在你多脆弱、多绝望的时候,你的内心依然埋藏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自己可能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脆弱也许是你的软肋也可能是你的出口,我们不必抗拒脆弱。所有你的遭遇,哪怕是不开心的经历,也可能是命运的一种馈赠,我们对痛苦的反思和反击才是价值所在,它能让我们更好的接纳自己。我们所有的努力或许只是为了这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