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对话,在公司里与同事对话,与上司或下属对话,在商务接洽中与客户对话,回到家里跟伴侣和孩子对话,周末聚会跟朋友对话......这些对话或正式、或随意,无一不是沟通的过程,我们从中进行信息的交换,价值观的传递。
列夫.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快节奏的今天,时间变得格外稀缺,每一个愿意付出时间与你对话的人都值得感恩,所以如何将一场对话变成一个高效、畅通和有价值的过程,是很多高效能人士追求的目标。
而《掌控对话,高效的沟通技巧》一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圣经。本书作者约瑟夫.A.德维托是美国知名的传播学学者,他以传播学为基础,阐述了人际沟通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基础,以社会现实和具体案例为出发点,集知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读者学会深层沟通的底层逻辑,从而掌控对话,实现高效沟通。
对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话,或者说谈话,其本质就是沟通,但是有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背后涉及到谈话的一些原则。
1.谈话的主题原则
谈话是一个发展过程。按照顺序,分为开始、前馈、主题、反馈和结束。其中“主题”二字意味着大多谈话是有目标的,而不是天马行空。但是跑题者会先谈论某个话题,接着就跑题,开始谈论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
比如说几个朋友聚会,本意是想大家面对面商量一下暑期一起旅行的目的地和具体方案。但是话题却可能从聊孩子到聊工作,从聊新上市的一款口红到聊某个明星的八卦,即使回到旅行的话题,又轮番开启了回忆录,最终天色已晚,大家一拍即散,想要探讨的事情却无任何进展,只能回头网上再聊。
这样一个谈话过程就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如何才能避免呢?主要还是需要明确主题,并在谈话过程中,需要有人把控节奏,适时地把话题方向拉转回来。而且针对主题,不要频繁、冗长地绕圈子。
2.谈话的互动原则
谈话是对话性的,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有的人只顾自己发言,而不是与他人对话,参与者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这样独白式的沟通者只关注自己的目标,并不真正关心倾听者的感受或态度。
如何才能避免呢?那就需要构建对话,给对方发言的机会,让自己的“演讲”简短些,忌拖沓冗长。
我们要意识到,在对话中,每个人既是说话者又是倾听者,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对话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单纯把对方当作一个纯粹的倾听者,或者是你倾倒情绪的垃圾桶。
同时 ,作为倾听方,需要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方式做出积极回应,诸如点头示意、眼神交流、语言反馈等。避免抢话,避免打断对方说话。
说话方也可以主动征求对方的建议和意见,这将表明你对对方的尊重,也表明对对方是真正的感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过程中注意彼此的话轮转换(turn-taking),即说话者和倾听者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互换角色。
作为说话方如果想维持说话者的角色,可以通过一个手势来表明自己还没有完成思考,或者继续维持你的语调,表明你打算说更多的话,从而避免话论转移。
作为听者,可以通过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发出话论请求提示来调节谈话,让说话者知道你想接过话轮。
3.谈话中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谈话过程中向他人传达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价值观、信仰、欲望、行为、个人特征等。
当一段关系从最初的接触发展到亲近的关系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会增加。如果这种关系恶化或消失,自我表露也随之减少。
因为自我表露展示了你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隶属于什么样的文化属性之中,也可能涉及到你的生活、工作、财务等任何相关的个人信息。
有研究表明,自我表露既会带来明显的回馈,也会带来显著的危险。
首先,自我表露有助于获得更多的自尊,让自己对自己有更新更客观的看法,对自身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他人增强对你个人的理解,从而建立更加信任亲密的关系,成为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生理心理角度来讲,自我表露对个人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但是,自我表露不当也会带来关系和职业上的风险。尤其是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在网络上进行了大量的自我表露,一旦他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前表露过的信息就会被当作把柄挖出来,给个人信誉和职业发展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
本书中,作者建议自我表露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语境,并随着关系的逐步推进而逐渐表露更多的信息,不能一味地满足倾述欲而将个人的一切全部全盘托出。
作为倾听的一方,面对他人的个人表露,要带着同理心,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并予以支持,并能够尊重对方表露的一些隐私内容,做到保密,而不是作为日后的谈资继续外传。
写在最后: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所以,深谙底层沟通逻辑,可以让每一场对话都变成一次高效沟通的良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