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 记《大道至简》
行走的艺术(十八)

行走的艺术(十八)

作者: 风之舞555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21:35 被阅读0次
风之舞摄

走在南艺的校园,除了雕刻、装饰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也总有乐声从哪个不知道的角落传进耳朵里,乘着风传得很远。

南艺音乐演奏大厅是一个魔方状与球形互相包容的建筑。

在演奏大厅外面有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女子群雕。有仰天长啸状的歌者,有垂首沉思的学者,有振尾欲飞的红鲤,还有流水环绕。

在绿草茵茵的草坪上,一尊青铜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风之舞摄

雕塑中的她,面容祥和,目光和善,大而宽阔的脑门,架着一副眼镜,一向得体长裙,颈间环绕着一件敞长围巾,双手持着教案,面带微笑地注目着前方,一副风度翩翩的知识女性形象。

她,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艺术教育家、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的黄友葵女士。

黄友葵(1908--1990),生于湖南湘潭。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她与郎毓秀、周小燕、喻宣萱一起被国际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

风之舞摄

黄友葵自幼学习音乐,从小爱好音乐,能演奏月琴、扬琴、箫、笛等多种民族乐器。

她早年学习生物、数学、化学、绘画等,1930年赴美国亚拉巴马州廷顿大学主修音乐,兼学美术。1933年回国后演出轻歌剧《杏眼》;同时师从外籍声乐教授苏石林进修声乐。30年代中期,她经常在上海苏州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并多次演出歌剧角色,均获好评。

黄友葵先后在东吴大学、昆明艺专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专任教,是我国最早介绍欧洲“美声唱法”的声乐家之一,傅雷之子傅聪的师父、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当时誉她为中国第一女高音。

她的演唱含蓄、细腻、深情,音色优美,技巧娴熟;在教学上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并培养出大批声乐人才。

1939年,黄友葵在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声乐教授。1940年在重庆国立音乐院任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她任教于南京大学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南京艺术学院,1979年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音协江苏分会主席。代表作《远望姐妮下田来》等,著有《论歌唱艺术》。

秋风飒飒,落叶缤纷。来来往往穿梭的身影,眼前是秋叶铺满的梧桐路胜景,耳边从音乐学院的墙内传来了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和娓娓婉转的歌声,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视听享受。

风之舞摄

相关文章

  • 行走的艺术(十八)

    走在南艺的校园,除了雕刻、装饰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也总有乐声从哪个不知道的角落传进耳朵里,乘着风传得很远。 南艺音乐...

  • 行走的艺术

    谁说画只能挂墙上,我让你带在身上走!

  • 行走的艺术

    矗立在尘埃中 渺小超越高大 仰视变为俯瞰 洞察所有 浮夸的心思与匆忙的脚步 任北风吹过炎凉 涌上心头 沉默是最好的...

  • 行走的艺术(二)

    南艺随处可见校园雕塑,大多是历届毕业生留下来的作品。它们是艺术的传承,也是艺术的积淀,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

  • 行走的艺术(一)

    南艺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不是很大,可雕塑很多,建筑、桥梁、道路纵横交错间,讲究的是构思布局,艺术气息浓郁。 走进南...

  • 行走的艺术(四)

    南艺的这些雕塑,不仅会在平地上“行走”,而且能翻山越岭,与大自然和谐相融。 在南艺这面依山而立、爬满绿植黄叶的山墙...

  • 行走的艺术(三)

    雕塑是西方传统具象美术教育专业之一,其教学创作体系引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 南艺的前身——上海美专于1920年就创立...

  • 行走的艺术(二十)

    南艺的校园里,那些行走的雕塑,构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当然,除了这些行走的艺术之外,也有一些不怎么行走的雕塑。 南...

  • 行走的艺术(十九)

    走进南艺,如同进了雕塑博物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雕塑,伫立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使偌大的校园到处弥漫着艺术的气息。 各式...

  • 行走的艺术(九)

    置身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这块平台上,可边找张藤椅坐下,边欣赏一溜儿雕塑在充满热带风情的园子里熠熠生辉。 每一件人物雕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的艺术(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de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