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南艺的校园,除了雕刻、装饰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也总有乐声从哪个不知道的角落传进耳朵里,乘着风传得很远。
南艺音乐演奏大厅是一个魔方状与球形互相包容的建筑。
在演奏大厅外面有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女子群雕。有仰天长啸状的歌者,有垂首沉思的学者,有振尾欲飞的红鲤,还有流水环绕。
在绿草茵茵的草坪上,一尊青铜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雕塑中的她,面容祥和,目光和善,大而宽阔的脑门,架着一副眼镜,一向得体长裙,颈间环绕着一件敞长围巾,双手持着教案,面带微笑地注目着前方,一副风度翩翩的知识女性形象。
她,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艺术教育家、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的黄友葵女士。
黄友葵(1908--1990),生于湖南湘潭。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她与郎毓秀、周小燕、喻宣萱一起被国际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
黄友葵自幼学习音乐,从小爱好音乐,能演奏月琴、扬琴、箫、笛等多种民族乐器。
她早年学习生物、数学、化学、绘画等,1930年赴美国亚拉巴马州廷顿大学主修音乐,兼学美术。1933年回国后演出轻歌剧《杏眼》;同时师从外籍声乐教授苏石林进修声乐。30年代中期,她经常在上海苏州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并多次演出歌剧角色,均获好评。
黄友葵先后在东吴大学、昆明艺专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专任教,是我国最早介绍欧洲“美声唱法”的声乐家之一,傅雷之子傅聪的师父、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Mario Paci)当时誉她为中国第一女高音。
她的演唱含蓄、细腻、深情,音色优美,技巧娴熟;在教学上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国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并培养出大批声乐人才。
1939年,黄友葵在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声乐教授。1940年在重庆国立音乐院任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她任教于南京大学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南京艺术学院,1979年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音协江苏分会主席。代表作《远望姐妮下田来》等,著有《论歌唱艺术》。
秋风飒飒,落叶缤纷。来来往往穿梭的身影,眼前是秋叶铺满的梧桐路胜景,耳边从音乐学院的墙内传来了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和娓娓婉转的歌声,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视听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