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贾琦媛老师《离太阳最近的树》
贾老师是东北姑娘,大方自信,热情快乐,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娓娓道来,能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享受课堂创造了可能。
面对职校的学生,贾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抽丝剥茧,直抵作者毕淑敏内心深处。作为一个走上教师岗位才两个月的新人,贾琦媛让我佩服。
没有完美的课堂,尽管它已经非常出彩,下面我谈一些我的困惑:
1、分析红柳的精神的时候,说到红柳的乐观、顽强的生命力和乐于奉献。乐于奉献得是心甘情愿被当柴来烧,而红柳生命力的顽强就是通过宁死不屈来表现的,说什么“乐于奉献”似乎既矛盾又不符合事实,有故意拔高之嫌。
2、提问的有效性。贾老师的问题有不少“是不是”,“有没有”甚至自问自答,类似“红柳是不是很顽强”、“你有没有被感动”之类,我总不能说不顽强、不感动,职校学生不善言辞不爱表达,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作为农村高中老师的我,也常常不得不如此去与学生沟通。如何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活动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是我们都要好好努力的方向。
《离太阳最近的树》选自毕淑敏同名散文集,主题多与“敬畏生命”有关。听课之前,我想,要是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我能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毕淑敏就是要表达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主题,然后再去探究她是如何表现得呢?譬如,我这样设计:先找出体现作者对于红柳敬意的语句,再找出体现作者内心“畏”的语句。在这个过程中,探究作者对人类短视愚蠢行径的谴责、保护生态环境的呐喊,并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进而赏析语言。这样做,是不是可以?
问题的指向性是不是比较明确?学生是不是比较好操作?
王静荷老师《像山那样思考》
因为开化中学公众号的关系,静荷老师早已名声在外,所以在认识她之前,大作我已拜读不少,文品如人品,她的课堂我很是期待。
我以为散文的教学,是要努力在文本和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结:学生看得懂的,不讲;学生看不懂想不到的,才是上课的重点。这堂课的难点,是“山是如何思考的”,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很清晰,也是一步步朝着突破这个难点进行的:从导入“人如何讨厌狼”开始,由人的经历分析到狼的悲鸣,最后引导到山的思考。
课堂上,王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教学生朗读,试图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
王老师还设计了两次学生练笔的活动,一次是续写:只有狼和山能读懂,那垂死的绿光分明是在……;一次是,对山来说,狼的嗥叫是……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二次的练笔活动来不及实施了,但看得出,王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王老师对语言实践的重视,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
下面,我再谈一下这堂课的小小瑕疵:
1、时间的把握。王老师来自重点中学,带来了科学的执教理念,但是无论朗读训练还是写作实践,都是需要充足的时间的,尤其生源基础薄弱的课堂。一堂课要做完这么多的事,也许唯有充分预习才有可能。山的思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王老师上到此处却没时间了,不能不说是挺大的遗憾。有同行认为可以用导学稿解决预习不充分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尝试。
2、珍惜课堂生成。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导入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一些关于狼的故事和成语,有学生说到“狼吞虎咽”、“战狼”……王老师为了丑化狼的形象,说“我说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开心么”,我想我为什么要不开心,我胃口好,东西好吃,“狼吞虎咽”乃一中性词。教育不是一种填充,而是一种点燃。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设计硬塞给学生,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当学生没有按照我们设计的路线去走,甚至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大方回应,肯定他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而重新设计追问,引导到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尊重学生不仅仅是笑脸多脾气好,更应尊重他的认知他的看法。当然,这是需要教师极扎实的功底和极高超的教学智慧的,批评别人很容易,我自己在教坛瞎混近十年也总是做不到。
3、学好朗读。王老师曾跟我强调朗读的重要,我亦深以为然。观摩很多名师的课堂,朗诵的指导总是很到位很有效,而我们自己再怎么强调抑扬顿挫好像总是差一点,差在哪呢,差在我们自己读得不够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老师花很多精力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为什么不再放开一点范读一下呢。事实上我也放不开,因为不自信。人有底气才能霸气,王老师来自重点中学,追求必更为高远,我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该多花一点时间学好朗读。
钟彩玉的《我的母亲》
钟老师从遥远的湖州赶来,沉着冷静、文静大气。老舍的这篇课文我没有上过,我只上过《想北平》。《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文字朴实却真实感人。
钟老师的课堂,我看到了值得我学习的几处亮点:
1、导入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生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很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的效率将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是新课导入的最高境界。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了学识的心扉,使得他们处于“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
因为前两节课学生活动得并不太积极,所以我也为钟老师担心,怕学生一时半会进入不了角色,无法迅速感受课文的意境。然而钟老师用汪曾祺《我的母亲》导入,真人真事真情,无论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很感动,迅速被其俘获。
2、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
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
我们的散文教学,是要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
钟老师花了较多的精力分析文中有关母亲的细节描写,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语言当然是值得好好分析的。
她还设计了一个补充短信的写作活动:韩国“岁月号”沉没,让一个儿子对母亲想说的话,成为再也无法言说的“沉默”,如果再多一分钟,儿子还会对母亲说什么呢?写作的尝试,是学生对作者内心更深入的体察,是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模仿,是实实在在的锻炼,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在于作者链接了丰富的素材来扩充课堂的文化容量。譬如,课堂中加入老舍为母亲卖皮袍的故事,以及汪曾祺和莫言的文章。如此,既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也能通过比较不同作家同主题的文章感知老舍的独特风格。还让学生习得一重要的学习方法:搜集资料。
钟老师的课,几经打磨,已经相当成熟。若非要吹毛求疵,我只好说,课堂尾声的音乐太吵,似乎破坏了先前创设的悲伤意境;本课的重点,可以稍加板书以提示。
三个老师都想上出一堂好课,为了这个理想是用尽心力,我们既是同行,又是同学,她们的不吝赐教,让我受益良多。对比自己的不足,真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好好说话,把话说好。
教师的语言素质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极大的熏陶、感染、示范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在其影响下,学生可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长期在农村中学任教,有时候我的课堂语言会比较随意,看似接地气,其实非常粗陋,难登大雅。反观钟彩玉老师的课堂语言,总结及时,点评到位,如春风化雨,环节衔接得十分自然。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意语言的表达,有意识地运用更典雅的语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
2、充分考虑学情,巧妙设计活动。
特级教师顾连梅说得好,学生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他,尊重他,进而引领他。三位教师的课在结束的时候都很仓促,说明对学生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有问题,职高普高和重高的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悬殊,怎能用差不多的教材。可既然学生无法选择,教材也无法选择,那我们只能自己安排教学的内容,把目标定得再小一点,难度放得再低一点,教育应该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急是没有用的。
公开课上,教师难免想要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然而,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才是教师最高超的技艺。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并不缺乏践行者,我们缺乏的是向更高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我们会有一些成功,或许有一些失败,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发出来,渐渐臻于教学的理想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