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者,对未来没有很好的思考和探索;最近遇到一些事情,让我反思,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勇气,去做对的事情。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多页,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卢煜明教授和无创产前诊断的故事;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未知和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敢想敢于创新,并且坚持不移的做你认为值的的事情。卢教授从博士开始研究母体中是否可以检测到胎儿细胞(大概是1991年)一直到2007年将技术发展的很成熟,期间十几年。让我理解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科学家所谓的灵感并不真的只是刹那的一个闪念,而是累积多年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破点,我觉得这也很像蝴蝶效应。从这本书里才得知在这个技术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这么多的质疑甚至谴责,卢教授还是坚持的做了下去。毫无疑问这是造福社会的技术,难道大家会因为怕失火就不用火了吗? 创新也来源于累积和坚持,我得尽快完成第一剑--一览众山。
第二篇讲的是施一公教授,题目叫基础研究的喜悦语无伦比。作为一个基础研究者看到这个题目真是好奇,这么无聊的基础研究怎么能获得喜悦呢?诞但是看完这篇文章,并没有对我有什么启发,基础研究还是很难。施教授讲到了在经过几年后取得突破的喜悦是语无伦比的,可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能有非常大的突破是很难的,而且需要长时间的耐力,大多数人是很难忍受这么久的。
第三篇是关于研究人脑与制造外脑的对话访谈。
骆利群教授讲到:有人问登山者,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峰,这么高,这么辛苦,还有生命危险?有人回答得特别简单,因为它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我觉得罗敏敏老师的想法是:我知道了计算机的脑袋是怎么工作的,我想看看人的脑袋是怎么工作的?
一些关键词:脑电数据库,感情计算和意识输出,
机器已经超越人脑的是计算和记忆,还有情感、想象与创造、意识、社交和发育五个领域机器没有超过人脑。
第四篇 计算科学驱动的创新药物研发
黄牛教授关于科学发展的历程:‘“数学点燃了物理的灯,物理照亮了化学的路,化学通向了生物的坑”。
目前的生命科学是一个试错的实验科学,但是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实验科学最终要发展成为用理论指导,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科学。
创新要:第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二要面向未来,第三要对社会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