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

作者: 鲵影萍踪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12:43 被阅读119次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画》《梅竹双清图》-《题岁寒心...

鲵影萍踪

2018年9月6日

来源:书画艺术网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画《梅竹双清图》-《题岁寒心事图》。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之一,素以擅画竹、兰闻名,几乎从不画梅,而这幅画上,题有郑板桥的亲笔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本人准备出手拍卖或转让。懂行的看看估价能值多少钱?请在网上搜索‘扬州八怪绘画作品展 故宫那里也有一幅郑板桥的《梅竹图》,但那幅图的解说中提到无鉴宝印。我比较了一下发现两幅画有以下区别:两者的印章盖的位置有区别,故宫那幅两印章盖的距离较远,我这幅印章盖的距离较近,另外发现我这幅更像国画(水墨画),故宫那幅更像素描的,到底哪幅是真迹?请懂行的给瞧瞧,给个估价,本人工作较忙,还是请有资质的公司帮我拍卖吧!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对梅花情有独钟。他呕心沥血数十年,搜集、收藏名家字画珍品甚多,其中尤以梅花画最为丰富,多达一百家。他把这些画影印出版,名曰《百梅集》。后来,他将自己珍藏的这百家名画,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曾经公开展出多次,供广大群众欣赏。陈叔通坦诚地说:“把这些古画献给国家,一则可以大家欣赏,二则可以保管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陈叔通一生经历传奇,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从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最后到抗战前后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新中国初期的领导人。将近73岁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毛泽东曾高度赞扬陈叔通过去不事权贵,坚辞蒋、汪任职的高风亮节,称其是“出淤泥而不染”。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陈叔通的秉直相谏,毛泽东称其是“共产党的一名诤友”。他把收藏书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兴趣爱好,广为收集梅花画,定下的目标是“期于足百而止”。时局动荡,经济拮据,给他的搜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他像着了魔一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烦恼时时交织心头。有时,他看到了好画,想买而又缺钱,他总是想方设法与卖方周旋,或者辗转告贷,或者分期付款,或者用心爱之物交换,一定要把画买到手。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幅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梅花画。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之一,素以擅画竹、兰闻名,但几乎从不画梅。而这幅画上,题有郑板桥的亲笔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这无疑是一幅画梅珍品。陈叔通惊喜若狂!当时,他收集到手的这一画派的梅花画,恰巧缺少郑板桥一家的作品。他极为迫切地想得到此画。而此画的主人他出多高的价也不肯卖。陈叔通千方百计通过友人从中撮合,对方才答应他用一部宋版古书交换。后来,陈叔通费尽周折,从外地弄到了这部古书,才换来了这幅郑板桥的梅花画。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图》视为珍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叔通毕其一生的书画收藏终以高价换得郑板桥一生唯一画的一幅《梅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fx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