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饰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巧妙的语言加以装饰美化。
(1)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fǔguǐ)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pí)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贾谊《治安策》)【明明是贪赃枉法,男盗女娼,昏庸无能,偏偏说成“不饰”,“不修”,“不职”。文中的讳饰语实际是为统治者涂脂抹粉,对于政治制度加以美饰。】
(2)学徒有父名良臣者,凡读“良臣”二字,皆读“爷爷”,读《孟子》曰:“今之所谓爷爷,古之所谓民贼也。”(《时尚笑谈·今之所谓良臣》)【学徒为避父名“良臣”之讳,在读《孟子》时,不顾前后语境限制,将“良臣”念成“爷爷”,于是爷爷便成了民贼,成为滑稽的笑料。由此可见,讳饰语的运用一定要恰当、准确,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机械模仿,否则,酿成笑料,后果不堪设想。】
(3)王仁笑道:“你令兄平日常说同汤公相与的,怎的这一点事就吓走了?”严致和道:“这话也说不尽了;只是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这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他也不肯回来。”(《儒林外史》第五回)【“两脚站开”指逃走,是用模糊、含糊的话制作讳饰语来暗示本意,达到把话说得委婉含蓄、减少刺激性的目的。】
(4)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司马迁《报任安书》)【明明是不辨是非曲直的昏君,却说是明主,司马迁为李陵辩诬,惨遭腐刑,虽然满腹牢骚,面对皇威却又不得不做表面的赞扬,充分体现了讳饰语的强制性特点。】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之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帝王之死称为山陵崩,标志着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一种极度的美化和掩饰。】
(6)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白居易《新乐府·海漫漫》)【羽化是道家讳饰语。据说道教徒死后会脱胎换骨身生羽翼,飞行上天而成仙。以此讳饰“死”表达了对死者的祝愿,含有极强的主观迷信色彩。】
(7)经国吾弟:咫尽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政躬违和”指疾病,又指统治上的不当,“违和”二字的使用大大减弱了语言的刺激性,运用在海峡两岸交流的对话中是十分贴切恰当的。】
(8)田登作郡首,举州谓灯为火,元宵节放灯,张榜布告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避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禁忌。在封建社会,庶人避圣人讳、臣民避皇上讳、百姓避官员讳、子女避父母讳等,俨然一套森严的避讳制度。这种避讳,有时为害甚巨,如文字狱,动辄以文字罪人;有时也令人喷饭,闹出不少笑话。俗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9)有秀才柳冕者应举,忌“落”字,因为音近还殃及“乐”字,常称“安乐”为“安康”。试后一日,遣仆人看榜归,急问:“我得否(中了没有)乎?”仆答:“秀才康(落榜)了也!”(宋范正敏《遁斋闲览》)【这种讨口彩做法,古时通属避讳。避讳之说,春秋时已有之,而盛于秦汉以后。初不过为国君及尊长者讳,后又讳及上官,渐演成社会恶习,生出不少令人俯仰的笑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