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好。”这种观念一直深植我心,似乎无论什么事情,做了就要做好,为了做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个过程中,只追求结果的达成,快乐与否和思考认知的提升是从不考虑的。这样的观念完善吗?有没有一种介于中间的弹性地带——做了也允许不拼尽全力,也允许产生不太好的结果,只要过程是有收获的,心情快乐或是认知提升。
如果你能够考85分,很好了。如果你轻轻松松能考90分,那更好。你要努力才能考95分,不好。你要非常努力考98分,少浪费时间,多花点时间在别的事情上。——马云
是否追求极致,首先取决于你的兴趣(你是否乐此不疲,享受其中),其次取决于这件事的重要程度,再次取决于你的能力。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都完美,那种只有完美才会带来满意,否则就会遗憾的完美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快乐的,因为他的遗憾总比满意多,挫败感总比成就感多。
作为一名40岁的自考者,年龄大,记性差,又得兼顾工作,对于即将来临的四月份的三门课程(写作、日语、口译与听力)我是有压力的:知识点多、学习时间少、学习效率不高等等,都一点点地蚕食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这份压力,归根结底还是想要“做好”的情结——我想三科全部顺利通过。
这固然是个好结果,但是过程中我是不快乐的,拖延的,被动的、沉重的。我知道它是我心中梦想的一部分,但我在为它奋斗时眼里为什么没有光呢?当不快乐、拖延、被动、沉重这些负面情绪发生的时候,停下想想,不要压抑它们逃避它们,觉得自己不够自律精进正能量,和它们对对话,和自己对对话,接纳它们,允许它们。这也是一种疗愈和成长。
今后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通透智慧,才能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