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了寒假实习,周末在家调整下状态并有幸用这些时间读完了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与上个月读完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脉相承,于是开始想之前的自己经历着怎样的过活:
无聊狗血偶像剧抑或微博八卦一刷一下午,
每次机会来临将鸵鸟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面对“失败了该怎么办”的恐惧远远大过思考“我可能从中得到什么”或者“不去做我可能会失去什么”
然后给自己设限,就是不行,抑或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一些人什么都优秀?
在迷茫和自卑中原地绕圈……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 Carl Dweck 的理论,将人们分为两种:
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才知道自己的表现型人格特征如此明显,每次挥霍后总会用“活在当下”来聊以自慰,但更需要的是“活在未来”。
李笑来用计算机比喻人脑,其实计算机代表的是世上少数聪明人的思维方式:
长相就是显示屏,身体是硬件,大脑是系统程序,沟通是网络连接,而沟通的效率就是网络传输速度。
从而印象比较深刻的两点启示是:
1.一切学习都是概念与方法论的学习。我们理解新知识的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原有知识的类比。概念的积累就相当于是计算机的传感器,积累的概念越多,传感器越敏感,从而与原有知识相融消化了新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也是复利的过程。
2.与不同的人相处就像两个系统的沟通,很难向下兼容。我们无须改变我们的系统才实现沟通,虚拟机是个多好的选择。
我们需要不断的坚持锻炼给我们的硬件升级,但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我们的系统,变成多模式,多任务的操作系统。按照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每天学习4小时,正好需要七年的时间。如果七年时间可以习得一项技能的话,我们每七年就获得了一次新生。
本科学习俄语的我总是建立自己的固有认知:就是学不好,我也不感兴趣。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性,其实语言提供了一种思维,今年的计划中加了重新学习俄语与英语(口译证与BEC中级),并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python。
2017年,
要敢于试错和容错。
要坚持每个月至少一本非虚构类书,并有输出,持续不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要减少被动支出,并寻找到一项可以创收的技能。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