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看了一本书《钓愚》,这本书是去年在“得到”APP上听吴伯凡老师的一期节目后长的草,我当时还没听《冬吴同学会》,还不是吴老师的粉丝,不过听了他关于《钓愚》的解读,就毫不犹豫地决定一定要看这本书。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看标题就知道,揭露的是生活中的一些愚弄欺骗行为。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个常识“贪小便宜吃大亏”,认为我不贪便宜就会避免很多大坑。理论上来说是这样,但是生活中的陷阱其实是防不胜防的,有些坑我们甚至踏了一遍,自己都不知道。
生活中的很多消费行为,其实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被商家引导和激发出来的,用书中的原话说:人们在做的事,很多时候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只是他们被欺骗和操纵了——控制一个人的注意力,就可以操纵他做你想让他做的所有事。
这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内容偏专业化,有很多章节我看得一知半解,不过看完后给我提了个醒,我细数了一下生活中经历的很多事情,确实有很多时候自己都被“钓愚”了。
图片源自网络早就听说超市的猫腻多,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利润较高或急售的商品往往总是放在右边;与视线平行的货架上的商品往往日期不那么新鲜;
大多数人也没细想过,新鲜水果蔬菜怎么总是放在最中间?生活必需品为何摆在超市最里面?肉类海鲜为何在超市看起来很诱人回家后却觉得一般?儿童区为何要与女性区放在一起?口香糖、电池、安全套却总是放在收银台旁边?......
其实这些摆放都是为了引导激发我们的消费欲望,而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必须的。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很多人都参与了,疯狂购物的背后,有多少物品是为了凑齐“满减”买回来的?商场里的“满送”活动,常常让我们“走不出”商场,为了用掉送的券而额外消费,超出我们本来的预算。
这些传统的促销方式,也许我们都不再陌生,而现在出现的各种与互联网有关的“钓愚”方式,却真是让我们防不胜防。
图片源自网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各种扫码关注的广告骚扰过,上个月有位朋友给我发了一个二维码,第一天没理他,第二天又发了一遍,并强调让我关注。我当时发飚了,警告他再给我发这种广告朋友都没的做了。朋友吓一跳。
其实我平时不是个坏脾气的人,那段时间刚好频频被一些类似的广告轰炸,一般无关紧要的人发过一次广告,基本上都会被我屏蔽掉就算了。但心里真正把他当朋友,且觉得不笨的一个人,居然也相信并干出这种事情,才格外生气。
当然,我也是上当无数次之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扫码活动,大都没什么实质意义。
那些号称值几百几千元扫码关注后免费的课程,基本上也都没什么价值,互联网上一搜一大堆。而扫码领课程的过程,也是一言难尽,往往先让你关注,再让你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然后再集齐多少个人关注才算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像不像传销?你得发展“下线”。
那么有的人会说了“收费是最好的门槛”,是不是付费的课程会好一点呢?也不一定。这两年我买过无数的课程,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个写作课、一个CFA课、一个普通话课、一个提升记忆力的课程,还有知识星球上付费加了个小密圈,都“鸡肋”般地躺在APP里,听之无味,弃之可惜。毕竟花了真金白银买的。
图片源自网络除了一些课程、节目的购买费用本身,很多APP的押金、充值也是现在常见的坑。
我昨天晚上准备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想着再听一遍“吴伯凡老师解读的《钓愚》,打开“得到”后我忽然意识到,“得到”APP本身就是最大的“钓愚”者。
我去年听“得到”比较多,付费节目也买过一些,我发现他们的节目定价和充值限额很有意思,“得到”的节目定价一般是4.99元、19.9元、39.9元、99元、199元......,但是充值金额却是6元、68元、88元、208元、388元、998元。这个平台只能充钱进去不不能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想买他们的节目,不管你怎么充值、怎么使用,最后都会在里面留下一点零钱。最后要么这个钱就不要了,你要不甘心就再充值进去用。
而“得到”APP里的运作模式,其实也很符合“钓愚”的特征:打着终身学习的旗号,贩卖焦虑,引起你对“知识”的渴望,最后购买他们的付费产品。老实说,那些知识涨涨见识缓解一下焦虑,造成“我很努力”的假象还不错,但也就仅限于此。反正我现在很少听了。
“得到”里面还可以说留下的是些零钱,小黄车小蓝车的押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没退回来,也可能永远都退不回来了。
小茗两岁多的时候,我路过一家影楼门口被工作人员拉住了,他们推出了一款套餐本身非常划算,还买一赠一。想着小茗马上三岁了,正准备给他照生日照呢,有了这个套餐,可以喊上他姐姐一起照,另外当天购买还可以送一支香奈尔香水试用装,我毫不犹豫地掏了腰包。
后来没过几天我路过那里,就发现关门了。也纠集了几个顾客一起报了警,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生气之余,香水我也没用,喷厕所了。
今年经济不好,我加的几个育儿群里也听见有些家长吐槽充值后老板跑路的情况,一般以儿童用品店、餐饮业居多。买这些的人都想着反正是必需消费项目,充值还有优惠,殊不知,就像P2P一样,你惦记着人家那点利息(优惠),人家惦记的是你的本金呢。
图片源自网络“钓愚”者的手段五花八门,这里也不能一一列举,就像我以前看过一句话:“学习不一定会让我们发财,但却可以避免让我们掉坑里。”
避免被“钓愚”的方式之一,是了解那些想要卖你东西的人的动机。你得问自己:“这些自称卖的东西对我有利的人,真的是为我着想吗?他们卖的东西真的对我有利吗?”
也许有人会说,每天算计这些多累呀,有些东西是我愿意买的,虽然会买回来一些没用的,但错过可能会后悔呢?我买的就是不留遗憾的安全感。
没错,这正是本书要讲的重点,“钓愚”者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花冤枉钱。不过,毕竟“千金难买心头好”,这世间再大的道理也扛不过一个“我愿意”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