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生常谈,又回到读书这个话题上。记得曾经摘抄过这么一句话,在你年轻的时候,当你觉得迷茫的时候,要么去读一点书,要么去赚一点钱。大意如此。也常常听人说,一个人读书多了,即使不说话,坐在那里散发出来的气场也让人觉得不一般。读书,是我听过被大家广泛认同最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而读书多年,我们的人生真的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吗?气质真的变的如江湖中传说的那么出众了吗?
我对比了一下自己,唔,貌似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乎。那么,是读书无用吗?
看看,走极端了不是?
如何有用的读书?
一、根据自己对自我的塑造以及对未来的愿景,量身打造自己的书单。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家庭、学识、修养等等。因为不一样,我们的需求也不一样。举个最普通的例子。一个厨师,为了提高厨艺,自然特别关注菜谱之类的书籍;一个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许会找一些有关教学技巧或者了解学生心理的书籍;一个英文爱好者,可能非常关注英文原著以及翻译方面的书。即便这样,当厨师哪天谈起了恋爱,那段时间的他可能觉得诗歌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书;当老师某一天觉得人生需要学会基本的理财,为了早些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可能从那天起,关注点便成了财经杂以及理财方面的书;当那个英文爱好者想要开办自己的英语辅导机构的时候,可能因为事业需要要仔细研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再举个例子吧,比如我自己,当我初为人母的时候,曾一度陷入悲伤的情绪难以自拔,开始求助于书,那个时候的我对于跟我同处于这个时代年龄相当的女性的书特别关注,我需要在书这个大型资料库里检索突破的路径,需要阅读榜样的思维方式,一点一点纠正我一些不知不觉中误入歧途的观点,打开思路,打开心扉,原来,这件事可以这样想,原来我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写到这里,不禁莞尔,不禁想问自己一句,谁说你没有从书中得到什么,谁说读书无用?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原谅我说了一句废话,不一样的人生我们需要不一样的装备,因此需要根据自己对自我的塑造以及对未来的愿景,量身打造自己的书单。这个书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有人替我们编写好的。这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书籍。每一本书都代表了当时的心路历程,哪个阶段遇到了什么困惑,瞟一眼当时所看的书名就回想起一二了。所以现在不太喜欢外借自己的书了,爱书之人常常希望分享自己的所读,希望感受到思想的共鸣,但经过数次把书借出去后别人常常忘了归还的经历后,我有时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即使借出去了人家忘了还(常常是这样。。。)也一定厚着脸皮要回来。但有必要提醒一下,当我们想要从书中得到指点的时候,最好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主题阅读,因为一本书也许只代表了一种观点,而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多看几种观点,而且有时常常是一种观点被叙述成了不同的语言,这便更是加深了理解。
二、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虽然很花费时间,但我的记性实在是不如我的烂笔头。常常一本书读的时候忘我的如痴如醉,一本书读完了,魔法在书合上后的三十六个小时里消失殆尽,就像灰姑娘的12点,沉醉在书中的时候宛如停不下来的舞会,而当书读完了的时候,就是十二点钟声响起的时候,一切打回原形。
此时,读书笔记就是那只水晶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看到书里某一段话觉得简直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心里默默的跟着附和,对,就是这样的。这时候拿笔记下来就特别重要了。
三、空闲的时候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一种享受。
读书笔记做的再好,如果过后不去翻看,也将成为一场梦,一场无用的劳力支出。我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始于初中的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个人准备一个小本子,用于做读书笔记,用于摘抄。抄下来的句子便成了我每次写作文的素材,灵感的来源。每当早读的时候,我都会捧起我的读书笔记,沉浸在那些我喜爱的句子的世界里。有时吸引的同桌也停下来听我读书。试想一下,晚上开一盏床前灯,打一杯果汁,倚在床上翻着自己的笔记,整理自己的思路,像修剪花园一样打理自己心灵的一角,多美。
四、读书是一种输入,就平衡来讲,输出是必须的。
我们读到别人精彩的思想,读到别人的思路,要真正的将那些绝妙的思想内化,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把他们重新诠释一遍。一方面,是对读到的知识的重新梳理,一方面,是转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路。
五、我们都知道,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读到的道理要在实际中真正的去用。
有一句你我皆知的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是别人总结出来的被认为广泛适用的,但不能为你所用,不能指导你的生活向前走,那么至少对于你来说,它并不是真理。或者,这个道理你真的从心底里接受了吗?真的从心底里认可吗?真的从心底里吸收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了吗?如果你的行为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它要么是个假真理,要么就是被你又还给了作者。比如读到一篇教你如何学英语的文章,在你读的时候你被作者的学习技巧所折服,并且甚至做了读书笔记,然后呢?合上读书笔记以后,该干嘛干嘛,过后仍每每感叹英语好难学。难学的关键在哪呢?在于你没有付诸实践。作者推荐的方法你认可了,那么就动手行动一次吧,也许实践之后发现不过如此,但也会因此将它改造成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再比如你看了一篇关于婆媳关系的文章,看文章的时候觉得作者说的对,不应该以亲妈的标准去要求婆婆,但一回家一地的鸡毛让你完全把作者的话抛到九霄云外,这种例子因为真实的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所以总结起来真是顺手拈来。
如今的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可能一分钟阅文数篇,但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为上,因为阅读而真正的看到自己的改变,因为阅读真正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阅读真正的学以致用,也许才是真的做了读书人,不然在这个讲究效用与效率的世界上,我们真是浪费了时间,看不见成长的读书也真的没什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