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菲利普斯曲线
2)解释: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先提出,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3)举例:菲利普斯曲线主要用来解释宏观经济政策,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同,对应政策含义也不同。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时间点,政府可以设置一个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这个界限是经济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界限内。通膨率过高,通过紧缩性经济政策提高失业率,换区低通膨;失业率过高,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提高通膨率,获得较低失业率。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政策含义是,从长期看来,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身。因为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感觉这个概念纯宏观,就是一个统计规律,主要用途貌似是用来为政府政策做解释的,来说明为什么政府有时候会为了促进经济维持一个低通货膨胀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