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向杂工们鞠躬回礼——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
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
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面带笑容的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
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
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根本就无须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的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军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
而蔡元培先生由此变得卑微了么?没有,恰好相反,他为北大的学生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真正的高人不会显示自己的优勢,而是低调地处理身边的一切。让自己从最卑微的地方崭露头角,一步步向高标迈进。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民主革命
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 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赴德留学。1912年1月任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学部奏定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而以达到“实体世界”(即观念世界)为最终目的。并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是造成现世幸福的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追求实体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则为达到实体世界之手段。此观点成为临时政府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任职期间,主持制定“王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多方罗致学有所长者,实行教授治校,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同时宣传劳工神圣,倡导“以美育代宗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
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又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有《蔡元培全集》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