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体验点上以用户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编辑处,加上crash后的内容保护
•案例:系统邮件,采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签名,而非机器思维的“系统管理员”
•了解群体心理
•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你的产品
•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
•不用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尤其是互联网产品
•不再产品中掺和自己的道德感
•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
•“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 Jobs
•大部分“我有个好主意”都是脱离需求的
•不臆想需求
•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回顾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从别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他们不是用户却以为代表用户
•他们的分析过于理性
•他们会要求你加是否在线,是否已发送到手机,是否已读,要分组,要滤镜,要涂鸦,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图片视频一起发timeline,要多头像,要赞头像,要有PC版,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要群名片,要……“你去用其他同类产品吧”
•需求不来自调研
•需求不来自分析
•需求不来自讨论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讨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
•他们的场景,感受等
•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往哪里走
•忽略评论家意见
•等待他们说“太好玩了”
•对时代潮流保持敏锐
•满足自己需求由于满足用户需求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
•你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
•人同此心,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于不自信
•每天砍掉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用户会告诉你他们需求的是QQ群)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一个版本做完了,才确定下个版本的需求
•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
•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世界是新的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每个版本的确定越后越好,取决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DNA是产品的价值观,认知
•如果将产品比喻为生命体的话,它是有DNA的
•做人人都爱用的产品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验
•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先做产品结构 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抽象使得用简单模型覆盖多样性
•高度抽象带来简单化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务于场景和整体体验。没有孤立的功
•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是简单的PC到手机的移植
•如果没有手机,就没有这份PPT。(采用Evernote随时在手机上记录想法,电脑做不到)
•做没有web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入
•好产品会召唤用户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
•好奇心是PM的驱动力
•逻辑的完美也是令人兴奋的
•在单点获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无的特性
•不在1.0做2.0该做的
•对不确定的,保留变化余地,先不做
•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改进的开始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
•满意是否就好:取决于你的水准
•给用户选择权,除了核心功能,都做成可卸载的插件
•创新不是基于推理,创新是为人服务的
•“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by 贝索斯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说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
•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有生命力
•避免“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
•避免“全面”。全面东西是平庸的
•不以设计为导向,以用户为导向
•反复PK各种场景
•在头脑中模拟群体进入后的集体行为
•找到关键点,放弃枝叶(评论回复,分组,屏蔽)
•对产品的启发:简单,不用想
•复杂的技术要隐藏在极度易用性背后
•产品是由理性搭建,却用来表达感性
•产品接收中不允许出现“支持”两字
•“支持XX特性”,这是过时的产品表达
•用动画效果逼近自然:朋友圈的评论弹出动画
•交互就是获得反馈,尽可能产生自然易理解的反馈
•一个固定哪怕更长路径的操作,胜过提供几个但需要用户思考的路径
•Home键
•快捷方式不重要,且不可依赖
•去掉一切文字说明(至少隐藏)
•“管理”是不自然的
•不让用户卷入到“管理”工作里
•通讯录分组?(微博分组,GOOGLE+)
•清晰易懂胜过一切修饰
•一维胜过二维
•TWITTER,微博的TIMELINE是一维的代表
•邮件,能采用一维吗?像TWITTER一样读邮件如何?
•只提供一种最通用模式。
•不提供可选的方案(如列表和瀑布可选)
•每增加一种选择,都让用户迷惑。不固定感。
•FACEBOOK的滑动式“抽屉”设计怎么样?
•发条消息还要回头看是否发出是否送达是否已阅是累赘而不可接受的
•消息带尾巴是不简洁不自然的
•自然是种直觉
•内容太多会破坏社区氛围
•朋友太多会导致社交恐惧
•关注太多会导致缺乏吸引力
•案例:微信不会批量导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
•案例:朋友圈不会导入QQ空间日志
•他们是相同的
•你可以很“自然”地摹拟他们,如果你广泛听取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需要
•你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
•心怀一亿用户
•训练自己瞬间成为傻瓜用户的能力
•通过大量CE来了解人们是如何用产品的
•从傻瓜用户角度来体验产品,才能发现问题
•注重第一次体验的感觉,用熟了就不能发现问题了
•倒空自己的过往经验,以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比如技术控的去除
•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来自推理,而是直觉
•放下情绪,才能深入问题本质
•用数据和调研来说话
•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强项。比如,社交恐惧者可能知
道怎么做社交产品
•你的态度会反映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中,无可回避
•新功能罗列是技术思维
•不开线下的产品发布会
•每个欢迎页都是一个故事
•是产品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你的感受的地方
•让产品值得期待
•摇滚意味着反传统,人性,自由等
•摇滚帮助找到本性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反映在产品里
•PINK FLOYD和MJ的故事
•“我们不会送你iPad!”
•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做与众不同的事
•产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户在说话,反映了你的气质
•清晰易懂。表明你是有逻辑头脑清晰的人
•不讨好用户;不太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
•不用“吧”(“立即注册吧”)
•不用“哦”(“网速很慢哦”)
•勉强用户的句式 (“还不邀请朋友”)
•不用“成功”(“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败?)
•用“你”,不用“您”
•忘记中国元素
•抽象,还是摹拟现实?
•只有体会到简约之美,才能应用它
•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
•微信没有竞争对手,也不分析竞争对手
•他们不是我们的产品经理
•与其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
•作品渴望完美
•每天优化十个细节(自己和周围人使用中遇到不便的地方)
•你做的每个细节都是在创造,它包含了你的看法,思路,实现方法的选择
•互联网产品应该让个体更自由
•微博的评论机制该如何评价?
•个性化长尾产品是未来走向
•工业化满足低成本,个性化体现独特价值
•不空谈设计
•像人一样,是整体和谐而不精神分裂的
•保持对产品的坚持甚至独裁才能使产品不分裂。集体决策导致平庸和各个部分的分裂。但需要集体讨论和理解他人意见
•产品是有个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产品经理可以体验,但不应多用直接竞争对手产品
•不因为一个好的UI创意而改变场景和特性
•分类,还是分类!
•分类体现在缩进关系中
•条理清晰比快捷更重要
•一个应用中,为保持一致,尽可能只有一种字体,一类控件,一种式样,一种背景……
•多种表现让用户迷惑
•尽可能用标准的界面
•合理比个性更重要
•摄影原则:一张照片只有一个主题
•突出主题
•滚动到最上面的自动拉取的平滑性
•聊天背景的进化
•不要假定用户会看文字解释
•不要假定用户了解背景知识
•做到不用解释就会用
•少用tip,像膏药
•N个照片,N个联系人,78.56%下载中
•你的产品的美感不会超过你的审美能力
•每个细节都会体现你的审美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