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荀鹤
野人于我有何情,
半掩柴门向月明。
深夜欲眠眠未著,
一丛寒木一猿声。
诗词赏析
诗的首句及时切题,体现出颇多的田园气息;野人于我有何情,在山野中居住的村民和“我”有什么交情呢?
格律诗有多种开篇方式,而“问句”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式之一。以问句形式开篇,可以很好地调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这样一来,诗句的韵味也会提升上来。
“野人于我有何情”,简单一句,在把问题拋给读者的同时,也为后文的来做好的准备。
那么作者在首句中所留的疑问,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答案在后面的承句中:半掩柴门向月明;一扇半掩柴门,静静地面着对皎洁的月光。
这一句从表面来看,似乎也没有回答首句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再加以细究就会发现,作者只是回答得以比较含蓄而已。
承句描写的显然是作者住进“野人”家的所见。“野人”和作者之间虽然没有什么交情,但却可以大方地接受他,让他在自己家里住下来,让他的身心可以和到暂时的栖息之地,这种举动看似寻常,却足以说明“野人”的热情,大度与朴实。
而承句看似在描写“野人”家安静简陋的环境,看似在临摹画面的静谧与美好,实则它在回答首句问题的同时,无声地赞美了“野人”高尚‘美好的品格,以及作者对“野人”的感激之情。
“深夜欲眠眠未著,一丛寒木一猿声”,在深夜里,作者想睡又睡不着,他独自一人听着从一丛丛寒木中拿过来的一声声猿叫。
虽然在“野人”家暂住下来,但作者却没有丝毫的睡意。而导致作者“欲眠眠未著”的原因,其实除了环境的陌生,更多的是他自身身世的飘零和仕途的渺茫。
所以这句“深夜欲眠眠未着”不但很逼真地将作者深夜辗转反侧的形象临摹出来,也将他复杂的心理从侧面予以充分的诠释。
“一丛寒木一猿声”从听觉的角度为画面补充了动感,它在对前一句做出印证的同时,将夜的寂静与作者孤儿落寞的心情进行了再一次的体现。
“以静衬静”是格律写作中的一个很有效的构景方法;杜荀鹤在此诗的后两句中就使用了此法。“猿”声的出现不仅没有使画面显得嘈杂凌乱,反而让其显得更加冷寂空旷。
半掩的柴门,皎洁的月光,一片片寒木,一声声猿啼,一个孤独不寐的诗人;整首诗的物象简洁又富有代表性,整首诗的画面寒凉清寂却又极具艺术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