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 | 秦腔依旧,文脉长流(2023年10月总结)

作者: 梦也馆长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09:53 被阅读0次

    10月,天气转凉,在忙碌工作之余,赴西安参加交通规划年会。前两年由于公卫事件,只能在线上交流,如今气象恢复,迎来了首次线下学术报告的机会。

    初到西安,望着满街游人的古代服饰,梦回唐朝,好不热闹。不知为何,虽是首次来到西安,却隐约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以城建风格而言,西安与南方城市的西式历史建筑群相比,更添几分东方古都底蕴。无论是古建还是近现代建筑,都呈现出几乎统一的风格,从中可以一窥漫长岁月中众多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构思。

    再看细节,西安的街道略带些北方城市的粗犷质感,骑行道的路权比南方城市更加独立。

    在会议间隙,来到回民街,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坊上”。不出所料,坊上主街早已沦陷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虽有部分特色小吃,但也与其他城市的美食街大同小异。然而,真正的本地化街巷,并不会因各地游客的冲击而轻易泯灭,而是如同涟漪般以主街为锚点向外围扩散。于是,我穿梭在大皮院、小皮院、红埠街和洒金桥,感受到了更加真实的烟火气。红埠街的马洪小炒鲜辣咸香,浓缩了泡馍的精华,吃的人满头冒汗;洒金桥的羊肉小串,一把干辣子,激发出最原始的肉香和远古的狩猎记忆,令人欲罢不能。

    穿街走巷,不知不觉拐进了一条更狭窄的小路,两侧店铺不再局限于清真美食,皮草店、杂货铺、五金店跃入眼帘,更具生活气息。突然,不远处的一座古刹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才知是座清真寺,不少回民在此礼拜。清真寺建筑古朴,一股旧时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寺内碑文记载了此处曾经主事之人的经历,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下,寺主走过的历史轨迹历历在目,斯人已逝,事迹仍在,令人动容。在一间旁室内,和一位年长修行者闲聊几句,老者听闻我来自北京,便说自己曾在牛街附近的清真寺内进修两年,顿感亲切了不少。据老者所言,坊上自古便是回民聚居之处,如今仍有各地回民奔赴此处,一同生活,这片文化相对独立的聚落逐渐向外蔓延,日益壮大,生生不息。走出寺门,再次望向周边回民经营的各色店铺,平添了些许历史感,更显厚重,隐约可见各地回民自古至今,跋涉万里奔赴此地的盛景。

    离开坊上,夜幕已深,骑行至大唐不夜城,顿时被眼前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所震撼。白天看起来平平无奇,略显冷淡的宽敞步行街,在晚上五彩华灯的渲染下格外妖异。从大雁塔起,一路设置了多处盛唐场景的舞台,各类沉浸式表演层出不穷。步行街两侧,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与商业设施交融在一起,将本地历史文化模因深深嵌入了消费主义景观中。略显过犹不及,却也充分利用了西安盛唐文化的符号,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显著。

    西安的文化禀赋得天独厚,六朝古都留下了数不尽的遗迹珍宝,更不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网红朝代——秦、汉、唐。大唐不夜城充分利用其文化符号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人气,而真正彰显其底蕴的,却是那些隐藏在小巷中的古寺石碑,以及传承不绝的悠悠文脉。

    文化传承的真正主体,是那些继承一代代古老记忆的人。血脉或许会断绝,文脉却透过无数载体,在每一个潜在的继承者脑中生根发芽。

    漫步在西安城墙上,华灯初上,城楼被一股迷幻的氛围包裹其中,城墙下车水马龙,似乎打通了链接悠久过往与无尽未来的隧道。夜幕渐深,天气微凉,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葫芦头,细细咀嚼烟熏味满溢的梆梆肉,一股暖意升腾入怀,仿佛融化了万年冰霜。

    遥望连绵的城墙,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京城曾经也被城墙环绕,如今却只留下几座城门继续守望。踏入西安土地时所感受到的那份熟悉感,正来源于同为古都的厚重与沧桑。

    “生命没有了,灵魂他还在。灵魂渐远去,我歌声依然。”耳畔乐音不绝,秦腔依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之约 | 秦腔依旧,文脉长流(2023年10月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ss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