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问题:心境是否能不受环境的影响
今天,我一个人值班。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没有平日的嘈杂和紧张,心也暂时的舒展。体会当下,完全的安静与放松。听听书,写写文,全然的放松;把下周的工作提前完成,效率比平时也有所提高。
我在想,为什么值班时,处于一种心境?工作日,又是另外一种心境?两者之间能否得到统一,而不受环境变化而变化。
02
寻解:心境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是人美好的臆想。当泰山真正在面前崩塌,漫天的山石向自己涌来,想到的恐怕是:“我应该往哪个方向跑才能躲过一劫?”“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不该来这里?”“这次我是死定了,可是我还不想死”“我死了,这个怎么办?哪个怎么办?”
自古至今,没有谁能够真正抽离环境的干扰,活在自己的内心之中(精神病患者除外)。佛道两家,也必是将修行之地,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将修行之地,装饰的简单朴素。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各种清规戒律,将外界干扰屏蔽。若真的能不受环境干扰,又何苦如此苦心经营呢?人为塑造这么多环境,就是想借环境的约束来约束自己的内心。
03
寻解:环境通过思维来影响心境
环境不能直接作用与心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同一环境中出来的人,必将一模一样。大山的姑娘清秀灵动,城市的小伙聪明睿智。但是现实中,清秀灵动的姑娘城市也有,聪明睿智的小伙大山也不乏。当泰山崩塌时,前人会认为是在神灵在发怒,恐惧的是神灵,认定这场灾难无法避免,即使不被山崩埋葬,也会被海啸吞没。现在的人面对山崩时,想到的是地壳的运动,有对死亡的恐惧,有来登山的后悔。理智做好地质勘测,预警泰山质地的变化更应该得到关注,这样的天灾是能够躲过一劫的。
04
寻解:思维不是消灭环境的影响,而是再覆盖
认知行为学理论坚信,是思维和观念在决定着人的心理、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只要改变人的思维,就能将环境屏蔽在外。教科书举例阐明这个观点,一个女子去公园玩,累了在长椅上坐下休息,把自己新买的超级喜欢的遮阳帽子放在身旁。这时,有个男士过来直接坐到她身边,正好把帽子坐扁。女子怒气中烧,准备责骂这个男士。正要发火时,发现这是位盲人。书上说,顿时火就消了。
就这个例子来说,生气这种情绪肯定是存在的。相信每个人在这个环境下都会生气。但是,人都有同情心,于是把升腾的怒火浇灭或压制住。思维由“你不应该坐坏我的帽子”,变成“盲人视力受限,情有可原。”即使能够劝说自己,但是她的心情,跟帽子被坐坏肯定是不同的。没有正常人遇到此事时会变得更开心,想着“今天很荣幸帽子被一位盲人坐坏了”。
思维是能够改变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但是不能消除,而是再覆盖。初始的情绪,犹如墙面上的颜色,经过思维的辩论,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但是底色仍在。
05
结论:心境受到环境和思维的双重影响。
正值暑夏,与其冒着大汗劝自己“心静自然凉”,何不去深山避暑或坐在空调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