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福州第二天

福州第二天

作者: 一苇杭之03 | 来源:发表于2024-06-25 14:07 被阅读0次

    第二天在平潭,这是一个县,由126个岛屿组成,主岛叫做海坛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

    今天的导游小伙子不错的,从福州往平潭的近两小时车程中,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讲讲,几乎就是我们走读的模式。

    我因为晚上睡得少,一边听一边打瞌睡,听着他说“平潭”,总以为在说“评弹”,想福建怎么会有评弹呢?回过神来,才明白我想岔了。

    下周三梁老师安排我开一场评弹博物馆走读呢,也许是我有点压力,才总是把“平潭”听成了“评弹”。

    帅哥导游说,此地的老式村庄建得像碉堡似的,此地四季狂风吹拂,风力发电资源丰富。

    果然,到处都是风力发电的巨大叶子在风中缓缓而转。(图一)

    帅哥导游说,平潭岛光长石头不张草,寸草不生。

    我举目四望,还好啊,虽然怪石嶙峋,但是石头縫里的绿意还是顽强地冒出头来啊!毕竟是南方呢,山温水软的。

    转场到猴研村时,我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只长石头不长草,什么叫做寸草不生!

    海边刻着大大的标语“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平潭”,据说这里距离台湾只有68海里。

    我们站在石头上拍照,身后茫茫大海尽头是宝岛台湾(图二)

    我掏出手机留一个位置,却发现脚下并不是猴研岛,而是限山岛。追根究底、敲钉钻脚,好不容易才从接送车指示牌上弄明白,这最海边就是限山岛,回程依次是研后岛、猴研岛。(图三)

    但是也不一定,地名混乱得很,有一个标牌上写的是“猴岩岛”,想想也很有道理。

    太阳火辣辣,我虽然戴了帽子戴了口罩,还是被晒伤了。特别是头颈里的皮肤被晒出了红斑,奇痒。

    从海边归去的景区电瓶车上,狂风吹来,把我的帽子吹走了。于是去景区摊位上买帽子,居然比苏州买还便宜,顺便买了一件防晒衣,开价45元,我都没还价,摊主阿姨主动降价,说给40元吧!

    感觉这里的人民太和气善良了。

    于是我全副武装变成了图四这模样了。

    还是大巴车上最舒服,空调打得足足的,我的防晒衣又变成保暖衣。

    帅哥导游又开始巴拉巴拉,历史、文学、传说,超大量的知识轰炸。

    番薯藤流传进中国的故事吸引了我,打开百度深度了解一下,蛮有意思。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福州老秀才陈振龙干了一件大事。他从菲律宾将一种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来的神奇植物,偷运进入中国。

    这种植物,后来被叫做番薯。这种植物亩产高峰可达4000多斤,低的也有2000多斤,相比于明朝时国内亩产仅有两三百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超级农作物。

    西班牙人很小气,“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在海关层层盘查,在历经多次偷运失败后,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后,最终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从菲律宾回到福州。

    在将薯种偷运回到福州后,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马上草拟了一份禀贴,送呈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陈述引种番薯的利害所在。

    在回国四个月后,陈振龙第一批引种的番薯成功繁殖,“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获知后振奋不已,马上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随后开始在福建全省推广引种番薯。渐次扩散到全国。

    穿越小说里的情节,在历史长河中真真实实地存在过,惊险而有趣。

    当时,北方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左右,且每年只能种一季;在南方虽然可以种两季水稻,但全年亩产也不过就五六百斤。

    而番薯不仅可以种植两季,其中春薯亩产可达4000多斤,夏薯亩产可达2000多斤,全年产量可达6000多斤。

    尽管口感不如水稻和小麦精美,但对于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种从南美洲辗转引进的超级农作物,无疑是上天恩赐给中国人的超级礼物。

    这场由陈振龙偷运番薯后,在中国引发了食物革命和人口革命。

    周六走读黎里时,我们还讨论过苏州历代人口数,北宋时,苏州每平方公里约65人;南宋建炎初追随南渡的北民多达百万以上,他们散居于浙江北部和苏南地区,此时苏州每平方公里约145人;元末每平方公里343人;清代人口剧增,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苏州每平方公里高达1159人。

    人口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食增产了,养得起更多多的人啦!引进番薯的种植功德无量。

    一边听讲一边动动手指头,就收获了满满一大筐知识,不亦乐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福州第二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hj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