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古文阅读笔记,王充所著《论衡》卷二:幸偶篇
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比前面一篇更有趣。
我们经常说“好人终有好报,恶人终有恶人磨”,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的结果,恶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如果你因此而感到愤懑不平,或许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
原文: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
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
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
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同样是人,有的贤良,有的愚昧;
遇到灾祸或者封赏,有的幸运,有的不幸。
一样的打工人打工魂,有人升职加薪,有人却默默无闻一直被忽略。
同时遇到战争,隐藏得好的人不会被敌军发现;
所有的植物都在冬天受到霜冻,但有遮盖的却不会被伤害。
大家都反对或者拥护的东西,未必就是错误或者正确的,比如被火烧的布鲁诺,比如一开始受到追捧的希特勒。
当然,这里面还有更复杂的原因。
王充这篇文章只讨论“幸运与不幸”的主题。
从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幸运”与“不幸”,无论哪个年代,任何物种,都普遍存在。
比如竹子,比如大树,有的做成了精美的器具,有的当成了燃烧的柴火。
这并不是砍树的工匠对竹子或大树有什么恩怨情仇,仅仅是随机罢了 。
位于田间地头的一块大石头,一部分做了寺庙里的建筑,享受香火祭奠;一部分被砌作城墙,在枪林箭雨中阻挡敌军。
一样出自深山的甘冽清泉,有的用来清洗精致的鼎釜,有的用来冲厕所。
虞舜是圣人,按我们朴素的善恶观念来说,应该一生都有旁人所不及的福分。
然而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他的原生家庭却很不幸,父母并不称职,弟弟又傲慢任性。
没有过失也被人疏远,没有做错事情也要受到惩罚,已然是比一般人更加艰难的开局。
所以,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是执着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信念?
个人读完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不管有没有“命运”这个东西的存在,作为“个体”的人,还是非常依赖环境的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一直很努力却没有任何结果,有时候是自己错了,有时候是世界错了。
如何分辨到底是哪个错了,这是比前一个问题更难的问题。
身为一个要养家糊口的社会人,如果哪天发现生存已经成了问题,还是要努力换个方向,换个方法尝试一下的,所谓“东边不亮西方亮”是也。
结尾的这句话非常不错:
以圣人之才,犹不幸偶,庸人之中,被不幸偶,祸必众多矣!
圣人的才能和品德,都还会遭遇不幸,普通人遭受不幸的概率肯定更高。
多数人注定都是普通人,如果真遇到了什么打击,也别太悲观。
大概在某个角落,命运之神注视着众生,内心独白:
我并没有针对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