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推荐给父母的三本书

推荐给父母的三本书

作者: 水中盐 | 来源:发表于2021-09-14 17:58 被阅读0次

    最近听到一个心理咨询个案。听完,就想到一句话,有时,孩子会替父母生病...

    这个案子里的病人是个少女。最近在天台轻生的时候被人救了下来,心理咨询师也就介入了,希望悲剧不再一次发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少女和父母一起来了。母亲因为甲状腺疾病刚做过手术,她捂着颈部,问医生,为什么我们家这么惨?爸爸在一旁冷冷地说,这种门诊为什么耽误时间要全家都来,孩子一个来不行吗?然后父母两人就吵了起来。场面一时变得很混乱,只有少女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旁边,不知道三个人中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少女和医生单独聊天的时候说,**我在家除了要演一个好孩子,现在难道还要为了我父母演一个好病人吗?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上面这个案例让我想到意大利精神治疗师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的一本书:《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

    image.png
    https://www.douban.com/ 作者费鲁奇是意大利著名精神治疗师、哲学家。今年已经74岁,这本书成书于1997年。算是育儿书里的经典之作。 图片
                                         皮耶罗•费鲁奇
    

    皮耶罗•费鲁奇用他的慧眼和治疗师的自我觉察能力,提炼出了14条孩子如何让他在人生的重要价值上重新自我发现。

    这里举两个我记得很深的例子:
    (1)****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对这点,除了我文初提到的案例,在我做教练和咨询的生涯里深有体会,我见了太多孩子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孩子有病,而是因为他们在替父母和家庭生病。

    这也是原生家庭啊,妈宝男啊这些词这几年很流行的原因。

    人的感觉和欲望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们都以各种方式传播并抵达我们身边的人身上,有时是明显的,但多数时候微妙而神秘。

    通过一言一行,也通过我们的姿态、语调以及我们所散发出来的情绪。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影响了那些与我们最亲近的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孩子。

    **孩子能够清晰直接地感受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敏感地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防护机制。

    **看到孩子,就好像是在自己在照镜子。孩子是通过模仿学习的。他们模仿我们的姿态、行为、声音,尽管他们是原创的、独特的,但有时他们就像是我们缩小的复制品一样走来走去。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我们思考问题时挠头的样子,我们发誓的样子,我们拿电话的样子,我们吃饭的样子。我们看到过孩子是如何把我们最深的感情和幻想表现出来的。

    这也是花开在讲她家老白育儿中说过的,如果父母整天不看书只看电视,就不要希望孩子能够不看电视只看书。 孩子做不到。

    孩子就像镜子,直接映照出父母。

    镜子是中性的、直接的、揭示性的,也是令人畏惧的,它向我们展示本相,不作任何评论和解释。这也是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镜子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一些事情,对此我们并不知晓,或者是也许知道但宁愿不知道。

    图片

    (2)关注当下。

    关注把生活中多余的部分消除,让生活变得更简单。它直达事物的核心。

    作者讲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说儿子埃米利奥很抗拒洗头发。

    于是他作为家长采取了各种手段:家长对娃说先贿赂,“如果你让我们洗头发,我们给你一个好吃的。”但娃把零食吃了,但还是拒绝洗头发。

    家长再晓之以情:“看,妈妈、爸爸、奶奶都来了,我们一起去浴室。”娃还是不洗。家长再贿赂:“奶奶、妈妈、爸爸陪着你,再加上一个好吃的,你还可以拿一件喜欢的玩具,你一边玩我们一边给你洗。”娃还是不洗。

    家长开始用道理解释用情感威胁了:“如果你不洗头,头发脏了会长满小虫子!”

    接下来,又使用博同情招:“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想洗头,但最后爸爸还是洗了……”,

    最后上说教招:“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即使我们不喜欢做。”, “我知道你不想洗头,但我们活着就要洗头啊……”

    但什么都不起作用。娃就是油盐不进不洗不洗偏不洗。

    各位爹妈,以上场景,熟悉不熟悉?

    在各种失败之后,作者开始关注孩子,开始发掘真相:“为什么儿子不愿让我们帮他洗头?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因为娃害怕水会弄进他的眼睛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如此简单。

    爸爸庄重承诺道,“宝宝,我们会非常小心,不会把水弄到你的眼睛里。”于是,娃就让让爹妈给他洗头了。就这么简单。 图片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
    真正的育儿意味着去除所有的威逼手段,直达事实的核心。
    清醒意味着按照现实本身的样子去看待它。

    父母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命关系

    在以前的文章我聊过《园丁与木匠:顶级心理学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养观顶级心理学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养观》

    image.png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481379/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美国著名儿童学习和发展心理学家,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以下简称为高教授) 图片
                                                 Alison Gopnik在[
    

    我在《他掐死了女儿:敲给产品经理式父母的警钟!》](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85086&idx=1&sn=7f9a6752231cffcfdb493698f8ced086&chksm=fa50a113cd272805936c3b3c4c508c57d0e6ec4862c47290853d144203f37535a1629564c90e&scene=21#wechat_redirect)一文中我介绍过高教授关于父母是园丁的观点:

    **a.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b.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

    c.作为园丁,要欣赏花园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要要接受他们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

    高教授的中文版书籍有三本,放在一起叫做“教孩子不如懂孩子”系列。

    其实这三本书的英文成书时间历时近20年,《孩子如何思考》(成书于2009年,《孩子如何学习》成书于2010年,《园丁与木匠》成书于2016年。她跟随着自己学术研究,不断地研究发现孩子学习和认知发展特点。

    看完这三本书,你会惊叹,原来小孩子那么聪明啊!

    其中09年出版的书《孩子如何思考》。这个名字,中文翻译不是很好,因为它的英文名是The Philosophical Baby: 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 Us About Truth,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直接翻译是:哲学的儿童:儿童心智教给我们关于真相、爱和人生意义。

    高教授认为养育parenting 这个近代才产生的动词,看上去非常有目标导向。这个词把为人父母(being a parent)变成了工作(想想母职这个词吧)

    父母这件事一旦成为了工作,就有了绩效考核(比如孩子是否考了好成绩,是否上了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

    父母作为一种工作也会给人一种错觉:存在一种通用的正确流程或技巧来养育孩子。父母流程化就是以前谈过的产品经理思维,虽然这催生了巨大的教育产业,但也让一些父母和孩子更痛苦。

    a.父母痛苦:在“工作”视角下,母/父职真是世界上最不讨好的职业之一了:长时间工作,没有工资,没有加班费,而且结果不确定性高,不是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好的;

    b.孩子痛苦:毕竟考到前三名的就只有三名,好大学录取率很低,天天996也可能在35岁时被裁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绩效系统中成为佼佼者。

    如果换个视角?把为人父母当作是一场深刻而独立的人类生命关系。那么:“为人父母能获得的最大回报不是孩子的成绩或奖杯,也不是他们的毕业仪式或结婚典礼。回报来自和他们的孩子朝夕相处带来的身心愉悦,同时也来自孩子在与你的点滴相处中体验到的满足与幸福。”

    养育孩子是父母发现自我的方式

    美国高教授的观点和日本著名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的观点不期而遇。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学界重量级人物,历任京都大学教授、日本文化厅长官。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后,日本民众曾感慨:“日本再无心理大师。

    图片
                                                             河合隼雄
    

    河合隼雄有本书叫《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image.png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29208/

    河合隼雄说养育孩子,**就是养育一个既像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体验,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但又必须负起责任来。

    **孩子是“独一无二”“这才是我”的一种存在,没有任何与之相似的其他东西。这个定义吻合了荣格心理学中“自己”的概念。

    所以,与“自性实现”最契合的就是养育孩子这件事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养育孩子之旅才是发现自我之旅。这其中就包括:

    • 那些孩子带来的不可理喻的事情,面对突如其来地降临到自己面前的事,不是去抱怨“我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而是认认真真地当成自己的命运来接受,并思考“如何与这样的孩子生活下去”,这就是自性实现。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会慢慢浮现,甚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更难以理解。“我”之中有很多自己不愿承认的东西,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接受是很可怕、很痛苦的。但是,自性实现就是要面对这些一直以来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并且还要把它们变为有用的东西。

    最近大家要我们推荐些育儿的书。这篇也算是一个推荐吧。

    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太多了。

    但是,如果你心中认为孩子是你的个人产品(产品经理思维),或者,你觉得孩子是来帮你标榜成功或者维系家庭和夫妻感情的(孩子工具论),那,无论你学了多少技巧,都没有用。

    甚至这些技巧只是成为你虚伪地控制孩子的手段。因为,不幸的是,或者幸运的是,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冰雪聪明,总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意图。所以如果真要读育儿书,不如放掉那些技巧,回到本源,读一下今天讲的这三本书,**思考下我们如何看待为人父母这件事,看看我们如何看待孩子这个生命。

    **希望你能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大师们作品中学习转换视角,用新观念新思维看待孩子和自我及我们的成长之路。

    文章首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86069&idx=1&sn=fae406f7b5ed201f616aa8a9ccbb8b63&chksm=fa50adf8cd2724ee298c36c03a842f6762a0c61e06f51c8077fa866938c9783fb84bf34013a3&scene=21#wechat_redirec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推荐给父母的三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jf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