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在战场上被枪打死,那这枪早就开了。”
范·迪赛尔竟然在这里演了一个神神叨叨的精神导师般的班长,动不动就给人讲佛教知识要不就是‘I love you’。还他妈叫“蘑菇”。有意思。听说这部电影在美国并不卖座,这是很正常的,即便那场伊拉克战争和我一个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关系,看这场电影的时候还是会因为某些角色的话而如坐针毡。我记得这部电影的宣传广告上有一句话说这是一部“伊战版“《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过说实话,虽然这电影确实是充满着黑色幽默,但是还是太沉重,看《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时候我笑的很开心,但是看《比利林恩》的时候确笑不出来。而且《军规》是个纯正的反战电影(小说),但是我并不觉得李安这部新片是在反战,或者说反战的元素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其实看名字就可以知道了,名字很有意思,不是吗?原著小说叫《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给改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名字改的非常给力,用行话说就是“生动形象,画龙点睛”。
说到李安,其实我很不了解,我基本上没看过他的电影,也就看过一两部,《卧虎藏龙》和李安版的《绿巨人》。说到《卧虎藏龙》,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这电影到底有什么意思。不过这不重要,反正我们也不知道这电影对李安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这电影对其他的人意味着什么。其实都不重要,有人喜欢说“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挺好,真的,听上去很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但可惜的是没人在意你的想法是什么,也没人在意你的那个哈姆雷特到底是什么鬼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
就像我不喜欢《卧虎藏龙》,但是这根本就不重要,这没什么影响,没人在意我喜不喜欢。我说我看不懂这电影,不影响别人认为这是部好片。就像美国人不喜欢《比利林恩》这部片,也不影响很多中国人认为这也是部好电影。
所以,至少在我看来这电影并不是为了反战而拍的,而是为了反映人类之间普遍存在的那种互不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种现象简直满大街都是,比利林恩和他的姐姐,和他的父母,和他的拉拉队女友,和各种莫名其妙的商人,观众。没人理解你在你想什么,即便那些口口声声说爱你的人,即便那些真的爱你的人。我突然觉得这确实是部“伊战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了。所谓的赞赏是个陷阱,所谓的和平也是个陷阱。如果我们互不理解,那随便哪句话都可能成为锋利的匕首。反战重要吗?即便放下枪这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更何况大部分人只是不想看见血而已,他们才不在意你过的好不好。
——“假如你有机会不用回到伊拉克,你会怎么选?”
——“我没有机会,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我是说如果。”
——“我没有机会。”
所以那帮美国的花朵们又回到他们的战壕里瑟瑟发抖,他们可能在那里获得成长,又或者客死他乡。而会打死他们的那颗子弹,早就射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