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慰他人时,有哪些错误的方式应该避免,以及这些错误动作背后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什么。
常见两种错误的安慰他人方式:
一种叫“强迫他人接受型”;
一种叫“烦恼型”。
“强迫他人接受型”安慰,说白了就是,忽略被安慰者的感受,自己谈话的重点,只关注所谓的解决方案,把各种技术化的手段和操作方案强加于人。
这背后的心理误区就是,安慰者关心的重点,其实不是对方的情绪和真实需求,而是凸显自己的价值感。
曾经有个女求助者,自己有个得了罕见疾病的儿子,很多人都来试图安慰自己,开始不停地谈论,医药公司针对这种病症出了什么新药,哪些医院有了什么新的疗法,甚至各种可疑的偏方,但效果适得其反。
这位妈妈说,自从儿子患病以来,在不间断的求医问药中,自己快变成这种病的专家了,也听够了这些关于疗法、药物的信息,因为这些对她来说非但不是新知,还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暗示,提醒自己儿子的病情有多棘手,活下去的概率有多低。
当然了,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很委屈,说我真的是为他好啊!
想帮忙啊!
怎么能这样说呢?
如何判断自己的安慰属于这种形态呢?
那么你可以扪心自问下,有没有经常因为别人没有采纳你的建议,或者没有对你表现出预期的感激而恼羞成怒,心怀怨恨?
如果有,那么你的安慰,也许就是这种错误的“强迫他人接受型”,需要及时修正。
而“烦恼型”安慰呢?
表现形式就是,明明是对方更需要安慰和帮助,但自己却在交流沟通中非常敏感,首先是对发生的事情表示过度震惊,随后开始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停地和对方确认,自己是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如果没有获得对方及时的肯定,立刻会陷入焦虑、懊恼,变得不知所措。
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原本被安慰的对方,还要从自己本就不多的精神能量里匀出一份补充给你,从而让你的安慰适得其反。
一个互助营成员苏,决定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于是弟弟胡安就来安慰她。
胡安先是对苏的离婚决定表示大为震惊,当场抓狂,然后就连珠炮一样地开始讨论离婚之后,苏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房子如何分割、孩子的抚养问题该如何解决,诸如此类。
最后,苏在挂掉电话之后,开始嚎啕大哭,并对弟弟胡安产生了深深的怨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