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庙游记

孔庙游记

作者: 玉姐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4-08-04 09:56 被阅读0次

    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曲阜,有一座祭祀先师孔子的祠庙————孔庙。孔庙与孔府、孔林合称“三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古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吸引着国内外的仰慕者前来游览拜会。

    七月的一天,我们一家游览了孔庙。虽然天气炎热,却无法减损人们寻访圣人的热情。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孔庙里游人如织。

    走进孔庙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时空,目之所及皆是文化积淀。脚下的甬路用古朴的灰砖铺成;路两边古柏参天,浓荫蔽日。在古柏的掩映下,有庄严典雅的石坊,有古老的石碑铭文,有雕龙的石陛,有古色古香的房屋。房屋上那飞檐斗拱、那木质门窗……所有这些都在默默诉说自己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让人感觉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如果要总结一下孔庙的特点,我想可以用三个“多”来总结:树多,碑多,建筑多。

                          一、孔庙的树

    孔庙里树多,主要是柏树。常言说:“千年松,万年柏”,松树的寿命是一千年,柏树的寿命是一万年。松和柏都是长寿树。在孔庙里栽植柏树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儒家文化像柏树一样万古长青。

    这里的柏大多是高龄的古柏。树干挺拔参天,树枝虬曲苍劲。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比比皆是,三百年以上的有很多,五百年以上的可常见,千年以上的是少数。最古老的一棵柏,树龄2100年。

    这棵树在大成殿前,枝叶繁茂,树干又高又直又粗,要三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很多游人喜欢与它合影留念,要么背靠树干,要么一手扶树。一天之内不知有多少人来触摸它,久而久之,树干上能被人触摸到的地方已经被摸得油光溜滑了。

    2100年的古柏 2100年的古柏

    两千一百年了,它经历过多少风雨洗礼、岁月沧桑?今天依旧挺拔苍翠,像忠诚的卫士日夜守卫着庄严的大成殿。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世事变迁?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它的年轮里一定写满了故事。

    在众多柏树里有一棵外表奇特的柏,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树干上有一条凸出的纹理,弯弯曲曲,从树根一直延伸到树冠,像一条腾飞的龙。因此,人们把这棵树叫做“龙纹柏”。

    柏树上竟然长出龙纹,确实罕见。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传说这条龙纹与乾隆皇帝相关。乾隆皇帝九下江南,每次都要路过山东,其中有八次来孔庙祭拜先师。最后一次来到孔庙,走路走累了,就靠在一棵树上休息了一会儿。这棵树因此沾染了真龙天子的灵气。后来,树干上就长出了这条龙纹。是不是颇具传奇色彩?

    龙纹柏

    孔庙里有一棵桧(gui四声)柏,身份很特殊。它是先师亲手种植的,位于大成门内石陛东侧。高达十多米,树冠向南倾斜,葱茏苍翠。

    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特别重视、特别保护,周围用一圈石栏围起,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写红色大字“先师手植桧”。这块碑立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进士杨光训书写碑文。先师手植桧是孔庙的一大景观,来孔庙一定不要错过。

    桧柏也叫圆柏,是柏科圆柏属植物。古人喜欢叫它桧树,今人喜欢叫它柏树。

    先师手植桧

    相传,先师当年在故宅旁边亲手植下三棵桧树,到晋代晋怀帝永嘉三年时都枯死了。因为是先师手植,孔氏后裔舍不得损毁枯树,仍然守护如初。过了309年,其中一棵枯树的根部生出新芽,新芽逐渐长成大树,这是第二代手植桧。

    又过了51年,第二代手植桧又枯死了。又过了374年,在枯树根部又生出新芽。就这样,它荣而枯,枯而荣,枯死四次,绵延到今天。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第五代新芽长成的。它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快三百岁了。

    杨光训书写碑文的时候是第四代手植桧。他在“植” 字上多加了一条小竖,意在告诉后人,这棵树是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

    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棵树的枯荣生死能预示社会兴衰,能占验国运家运。它枯死的时候,往往也是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候;它欣欣向荣、枝叶繁茂的时候,往往也是国泰民安的时候。

    孔氏后裔把这棵树与家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把这棵树当做神灵保护起来,谁也不准动它一枝一叶。

    两千多年来,它饱经风霜,阅遍人间沧桑,成了活的文物。无论遭遇怎样的变故,它深植地下的根一直保持生命活力。在条件合适时,就会萌生新芽长成大树。

    儒家思想教人向善、教人做人做事,两千多年来被国人学习推崇,成为一种信仰。虽然也遭受过劫难,但是它的根深植在国人心中,就像这棵树一样生生不息。

                    二、孔庙的碑

    孔庙里石碑非常多,可谓“碑碣如林”。这些碑形制不一,令人目不暇接。据统计,庙内保存汉代以来的碑刻1044块,仅次于西安碑林,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美誉。

    从金元时期开始,人们为了保护石碑免受风雨侵蚀,给碑建了碑亭。孔庙里有十三座碑亭。它们集中位于第六进院落内,称为“十三碑亭院” 。这些亭子样式基本相同,都是重檐木结构的方形亭,亭顶覆盖黄色的硫璃瓦。庄严古朴,古色古香。

    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所设立的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内容有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整修孔庙的记录,也有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极具史料价值。

    最著名的一幢碑是成化碑,被世人称为孔庙第一碑。成化碑全称《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是明宪宗朱见深立的御碑。明宪宗年号“成化”。此碑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所以通常称为成化碑。

    最上方的碑额雕刻着精美的盘龙旭日图案。碑上刻有十分工整的正楷大字二十三行。

    成化碑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因为它的书法。碑文的书法是正楷书,写得非常漂亮。字体端庄,收放得体,是难得的书法作品。许多出版的正楷临摹版本就选自成化碑。那么成化碑的字迹出自谁人之手?很遗憾,这是个历史谜团,至今无人知晓。

    二是因为碑文的内容。它将孔子思想推崇到最高的程度,认为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

    碑文写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

    “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

    三是因为碑的高度。碑高7.7米,比两层楼还高,是孔庙里最高的碑。

    成化碑

    石碑下面那个驮碑的动物也是用石头雕成。它活灵活现,又似龟非龟。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它不是龟。它叫赑屃(bi,xi),是龙的第六子。它长着龙头、龟背、鹰爪、蛇尾。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力大,善于负重,所以让它来驮碑。

                          三、孔庙的建筑

    孔庙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庙里有庞大的古建筑群。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第二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宅改建为庙,祭祀孔子。当时孔庙的规模很小。后来历代帝王多次加封孔子、扩建孔庙,孔庙的规模逐渐扩大。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再次扩建,孔庙有了现在的规模。

    南北长637米,东西宽141米,总面积327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前后九进院落,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模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整体布局左右对称,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重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

    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牌坊、门、殿堂。建筑的名字都出自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来赞扬孔子和儒家思想。

    来到孔庙,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庄严的石牌坊————金声玉振 坊。坊额上有四个红色大字“金声玉振”,是当时的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胡缵(zuan)宗是明朝进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金声玉振坊

    金声是敲钟的声音,玉振是击磬(qing)的声音。古时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以敲钟开始,以击磬结束。这里用金声玉振做孔庙第一座牌坊的名称,意在赞美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柱三间,四柱表示有四根立柱,三间表示有三个门洞。每根石柱根部都有石鼓夹抱,顶端雕刻莲花宝座。宝座上蹲踞一只石雕的独角兽“辟邪”,俗称“朝天吼”。人们把朝天吼视为瑞兽。它蹲踞在牌坊柱顶端,有守望之意。

    站在金声玉振坊外向里看,里面的门坊一层又一层,层层深入。

    过了金声玉振坊就来到棂星门。这是孔庙的第一道门。门额上有三个金色大字“棂星门”,这 三个字是乾隆皇帝御书。

    在古代文化中,棂星就是“文星”,即文曲星,代表着智慧和学问。此门以“棂星” 命名,意味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星相比,是天上星宿下凡。

    棂星门是石柱铁梁结构,也是四柱三间,四根石柱擎起一道铁梁。每根石柱顶端都有一尊石雕天神。天神穿盔戴甲,怒目握拳,十分威武。他们分别掌管风、雨、雷、电四大天象,同时也负责守卫棂星门。

    棂星门外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

    过了棂星门就来到“太和元气坊”。这座牌坊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其结构造型与金声玉振坊基本相同,也是石质结构,四柱三间;石柱顶端有瑞兽朝天吼。坊额上有四个蓝色大字“太和元气”,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曾铣(xian三声)题写。曾铣是明朝进士。

    “太和元气” 有什么含义?在古代“太”与“大” 相通,“太和”就是“大和” 的意思。“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太和元气就是指天地、日月、阴阳汇合之气,能够和谐地相融在一起。这正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最高境界。在孔庙中建造此坊,意在将孔子之道比作太和元气,隐喻孔子之道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大和境界。

    走过太和元气坊,就来到“至圣庙坊”。这座牌坊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时叫“宣圣庙”。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大修孔庙,将此坊改名“至圣庙”。

    坊额上那三个红色篆字“至圣庙”,就是雍正皇帝御书。至圣就是至高无上的圣人,赞扬孔子道德最高尚。

    “至圣” 二字最早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后来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曲阜的孔庙叫至圣庙。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孔庙,但是只有曲阜的孔庙叫至圣庙。其他地方的孔庙,比如:北京的孔庙叫先师庙,南京的孔庙叫夫子庙,吉林的孔庙叫文庙。

    至圣庙坊

    在封建社会,立牌坊有严格的规制。必须要经朝廷准许,由皇帝赐封才可以立。个人和官府不可以擅自立牌坊。可见牌坊有多难得,每一座都代表着丰功伟绩。但是在孔庙里一进门就有三座,这充分肯定了孔子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充分表现出封建帝王对孔子的尊崇。

    走过至圣庙坊,可以看到一座气势不凡的古建筑————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

    “圣时” 二字出自《孟子》,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在所有的圣人中,孔子的思想是最适合时代的。

    圣时门有东中西三道拱门。中间的拱门,前后的台阶上都有精美的浮雕石陛,雕刻着云龙戏珠。在封建社会里,中间的拱门平时不开,只有皇帝来了才开。皇帝从此门进入。可以说此门是皇帝专用,所以台阶上会有浮雕石陛。

    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文臣从东门进入,武臣从西门进入。体现出严格的尊卑秩序。

    过了圣时门,继续往里走会依次经过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大成门里边有著名的杏坛和大成殿。

    杏坛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孔子故宅的讲学堂。唐朝时大成殿就在这个位置上。到了宋朝扩建孔庙,为了纪念先师讲学,把大成殿后移,在这里设坛,四周环植杏树,名曰“杏坛”。到了金,又在杏坛上建亭。

    今天我们看到的杏坛是一座重檐方亭,四周有精致的石栏围护。石栏外杏树成荫。亭上的“杏坛” 二字是乾隆皇帝御书。

    看见杏坛禁不住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年先师就是在这里讲学传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就是在这里聆听教诲,伟大的儒家思想也是在这里生根发芽。

    看见杏坛自然想到《论语》,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斯人已逝,尚有杏坛可怀念。杏坛之于先师,就像菩提树之于释迦牟尼佛。

    杏坛北边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金碧辉煌,宏伟庄严,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唐朝时称“文宣王殿”。到了宋朝,宋徽宗将其更名为“大成殿”。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赞扬孔子思想是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曾经毁于战火和雷火。现存的大成殿是清朝雍正年间重建的,按照故宫太和殿的规制修建。大成殿高24.8米,长45.8米,宽24.9米。正面横向九间,纵深五间,这叫做九五开间。

    古人认为,在阳数一、三、五、七、九中,“九”是最高的,代表至高无上、吉祥如意;而“五”则居于正中位置,象征着中心和平衡。因此“九五”被视为帝王的象征。帝王的尊严被称为“九五至尊”。这一概念体现在建筑规制中就是九五开间。

    大成殿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是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黄色琉璃瓦在清朝是皇室专用。可见雍正帝对孔子的尊崇极高,可见大成殿是古建筑的最高规制。

    能达到这种规制的建筑在我国只有三座。一是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二是泰山脚下岱庙的天贶(kuang四声)殿。这三座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宏伟庄严

    大成殿的重檐正中有一块竖匾,上刻三个贴金大字“大成殿” ,是雍正皇帝御书。殿的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雕成,高6米,径长0.8米。明朝弘治年间调徽州工匠刻制。

    两山和后檐的18根石柱为八棱形,采用水磨工艺将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浅雕云龙图案。每面九条龙,每柱72条龙,总数1296条。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前檐的10根石柱。在圆形石柱上采用深浮雕工艺雕龙。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二龙之间刻宝珠;龙姿栩栩如生,20条龙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瑰宝。当时的工匠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雕刻工具,却有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郭沫若称赞道:“天工开物眼前是。”

    大成殿前的龙柱

    皇宫里都没有这么精美的石柱。相传乾隆皇帝要来曲阜祭孔。当地官员得知消息后非常紧张,担心皇帝看见石柱的规格超过皇宫而怪罪。这可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连夜用红绫将石柱包裹起来,美其名曰“ 结彩迎接皇帝 ”。

    大成殿内供奉着十七位圣贤。

    正位供奉的是孔子。

    正位两边是四配,分别是:

    宗圣曾子(曾参),    复圣颜子(颜回),

    亚圣孟子(孟轲), 述圣子思子(孔伋)。

    东西两侧是十二哲,分别是:

    子损(闵子骞)          子雍(冉雍)

    子耕(冉耕)            子损(闵子骞)

    子我(宰予)            子雍(冉雍)

    子求(冉求)            子贡(端木赐)

    子游(言偃)            子路(仲由)

    子张(颛孙师)        子夏(卜商)

    朱子(朱熹)            子有(有若)

    孔庙就像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一座悠久的历史博物馆。斯人已逝,斯文在兹,思想长存。伟大的儒家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它照亮了世人的内心,也照亮了世人脚下的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时代一直在发展变化,不变的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而儒家思想就是真善美。它那无穷的魅力让它能够穿越时空感召后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愿意崇尚它、践行它,把它视为人生指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庙游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ko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