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作者: 甲坤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09:46 被阅读14次

    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学什么才能解决问题呢?

    答案是能力。

    这里有个故事。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访问中国科技大学,在其与少年班的同学座谈时说过:“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当时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
    “我是。”一个少年大学生答。
    “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吗?”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
       “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哪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
    “大家说得对!”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
    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李政道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

     什么是能力呢?

    哲学上将能力定义为“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 。

    心理学将能力定义为人顺利完 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人们完成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方面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例如,有经验的纺织工人能分辨出 40 多种浓淡不同的黑色色调,而一般人只能分辨 3 至 4 种;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牧民,能够根据嗅觉来判断牧草的营养价值。另 一方面, 从事某种活动又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 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和性格虽然也对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它们并不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 理特征,如谦虚、骄傲、活泼、沉静就不属于能力范畴。节奏感和曲调感对于城市音乐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准确地估计比例关系对于城市绘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观察的精确性、记忆 的准确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完成许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只有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 个性心理特征,才能称为能力。 

    能力分很多种,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主要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 知能力。

     (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 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 感染力、判断决策能力、调解纠纷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这种能力对组织团体、促 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本质不同,它们分 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技能是通过学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 活动方式,而能力却是人的一种个性心里特征。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 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 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能力互 相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才能。例如,教师要有较敏 锐的观察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结 合就是教师的才能。同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结合起来,就组成了数学的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 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一个天才任务往往同时是文学 家、历史学家、诗人、政治家等。天才不是天生的,它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特定的历史环境常常会涌现出具有特定能力的天才人物。天才也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

    在众多的能力里面,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
    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学习,应侧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探索“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是要我们丢开书本知识不学,相反,只有首先掌握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我们经常自觉地进行锻练。碰到问题要想一想,当时可能没有
    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们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早已想过,这样,他学习起来,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简单说,独立思考就是遇到问题你要自己找答案,不要找别人要答案。
    从深的层面来说,独立思考指的是一种洞察力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遇到问题,你既不能找别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师、书、同学、资料……,也不能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库、认识库、偏见库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
    因为只有当你是抛开了外在已有答案,同时也抛开你内在的已有答案的时候,你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洞察力的思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独立思考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质疑。许多鸡汤类的文章或者我们听到的许多结论,有一些是有特定环境和限制的,如果我们感兴趣,首先就要问下他说的对不对。提出疑问,这是引发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微博式语言,简短的三言两语,具备了打动人心的要素,具备了朗朗上口的要素,但却无法保证正确性,或者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正确。比如熟知的那句:“认真你就输了。”拜托,感情上难道就不能有双赢?认真就不能得到好的结果?这句话仅仅在一定条件上成立。传着传着却成了至理名言,信了你就输了。

    同样,读书读报看新闻看电视剧,作者未必都是正确的,尤其是作者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要么使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成为自己的脑残粉,要么炒作吸引眼球,信了你就输了。

    所以说,质疑接收到的消息一定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信什么,信那些自己思考甄别后的东西。

    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任何一件事情,做生意也好,做活动也好,描述一件事情也好,评价一个人也好,首先不是去做,不是去干。
    而是你了解清楚了没有。
    你的信息掌握的足够了没有。

    任何一个新闻,爆炸性新闻,还是各种消息,知识,真理,道理,道德。
    这些东西,质疑完了,你需要调查研究。
    当然你不可能有时间精力调查完。
    所以,你想调查哪个就调查哪个。

    没调查就不要乱说,就说自己不知道就好了。
    但是对这件事始终保持一种合理怀疑就可以。

    调查研究的话,就是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信息,知识,以及规律。
    比如,你开始怀疑婚姻,那么就好好开始了解一下恩格斯写的《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这部著作。
    调查清楚婚姻的源头,如果认为这个不够,那就多找几个经典文献。

    整合分析信息。

    对接收到的东西保持怀疑,才能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全盘接受。

    在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先不要急于去得结论,而是着重去观察,思考,在验证你的观点时,仔细观察你的证明方法是否有错误。开始的时候,可以试着用个别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慢慢的,可以尝试用大概率事件或者数据。在看别人分析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着重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结果。

    比如遇到一个问题,实在没招,请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得到四四一十六个答案,如果不经过自己的用心思考,势必这会就要纠结,这十六个答案里总会有矛盾的,该信谁?所以最好的思路,就是都不信,把这些仅仅当作参考资料,针对每一点进行思考,然后相互联系起来并结合实际问题通盘思考,这个时候就能筛选出一部分,再把这些进行思考,这些参考资料通过自己的加工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未必正确,但含金量更高,更贴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用这个去解决问题,来检验正确否。

    自己得出结论。

    有些时候能得到他人帮助,像上述所说,只需要我们思考甄别,但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得到帮助,需要完全依赖自己,这也是独立思考的真正落脚点。

    拿我遇到的一个事情来举例。

    假如你需要组织一个老乡会,就是通过一次吃饭的机会,让大家成为朋友,那么怎么样吸引更多的陌生人来?怎样在活动上让大家相互之间更熟悉?

    当时组织聚会,QQ群里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就是来的人多的话才会考虑参与。这时候,我私下里联系了一帮熟悉的哥们,约好在聚会前五天的那一个晚上,大家一起出动,帮我当个托,造势表达想来的愿望,就这样把犹豫的观望的人拉了过来。

    吃饭那天,可以凑三大桌子,相信一定是已经熟悉的朋友坐在一起,为了把已经认识的人打散,我们采取抽签的方式安排桌子,这样至少先保证一个饭桌上的人能相互熟悉。为了增加不同桌子之间的互动,我们安排了一些小游戏,一张桌子代表一个团队进行比赛,不仅促进了各桌间的互动也使得欢乐无限。

    会读书。

     思考式阅读,未经思考就吸收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后得出的想法实用。

    有的书会帮我们完善知识体系,有的书会帮我们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新的连接,有的书还可能会提供一个新的关注视角。总的来说,读书就是将书中的知识与我们自身的经验碰撞、融合,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我们要理性读书。理性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增长见识。我们不要只顾寻找符合我们当前价值观的内容。觉得对的就看,不对的就扔。这种阅读只不过是寻找认同感、满足心中的期待而已,对于培养逻辑、论证思考等方面毫无帮助。

     质疑式分析。首先,不盲目轻信。

    判断一条信息之前,请务必找到消息来源,因为可靠的来源会带来更客观的信息。

    媒体的信息都带有相当的目的性。微博、公众号上的段子朗朗上口、读来畅快淋漓,但真实性与可靠性却难以判断。信哪些?信多少?这些问题都要在思考过后进行判断。

    未知的不一定错,已知的也不一定对。

    其次,整合可用信息。

    还记得 “小马过河” 的故事吗?这条河深不深不是由别人判断的,而应该由你自己判断。

    别人提供的建议都只是参考,最后可以针对每一点深入思考,为什么他们会给出这样的判断?他们的判断是不是客观?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具体的问题。

    最后,独立得出结论。

    许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中间是有灰度的。我们必须中性的看问题。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说什么说益虫、什么说害虫,都是生物,都是在活着,存在就是道理。

    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着或多或少,对世界的偏见,或者说,对这个世界的错误理解,即便在你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不过那不要紧,

    关键你需要保持一颗随时学习的心。

    如果你能够把外界的信息与自己的观点放在同等位置处理,就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做出决定,也只有你才是最了解自身情况的人。因为:

    每一个人经过思考后做出的选择,都是当下对 TA 来说的最优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lu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