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了,最近沉浸在各种学习的方法论中。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论,如何去读一本书,如何制作自己的脑图,总之就是各种学习的东西一股脑地全看下来。真的是头昏脑胀,可是,当我抽空的间隙冷静下来之后,我发现其实还是要总结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看别人的方法最终还是别人自己的。
冷静的大脑,开始稳定的运作之后,我决定要从自己如何阅读一本书开始入手。因为最近确实是需要读很多书的,而且大部分都是需要自己去细细消化的书,so,肯定是先从如何读一本书下手了。
对于对于如何读一本书来说,分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子的书。它有各种体裁,我们要确定对各种体裁的态度是什么。
比如我自己对于小说类的这些书籍或文章,我一般都是看的比较快,对于剧情把握的比较紧凑,不太想中间断档。但是,自己也确实不想在虚构的世界里浪费太多的时间,每每阅读完成之后,自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也就足以。对于喜欢看的小说,自己可以反复的看几遍,我相信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写下来的心得我相信也是不一样的。
当我读一本人物传记或是纪实类的一些书籍,我会细细的阅读,对于人或事物不同的一面会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对于这一类的书,它们不需要你去列一些提纲,每一部分我认为都是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对于不同的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去细细的想想,甚至对于人的某一面或者事情的某个不错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写出一篇读后感来!所以,这些书我觉得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感悟和体会,可能我不们不会再看第二遍,也可能我们学因为某个知识或者想学习这个人的某一方面啊的特质,会去翻看第二遍,但是大概率上应该是不会再整本书去看一遍了。
对于历史读物(我倾向于认为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学习的),技能学习类读物,这样的书籍是需要我们反复翻看的。这其中的知识点大概率是琐碎但冥冥之中又都相互联系,由一个一个的点延伸至一条条的线,再结织成网,这个网越密就越像是一个面。随着我们脑袋里面的面多了,也就可以组成一个个立体的体系了。比如历史和写作结合就可以写出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历史和视频结合,就可以做短视频;自己所学习的技能和时下的热点结合,就可以触类旁通,口吐芬芳(褒义!)。对于这样的特性,我觉得使用思维导图(在有道云笔记里面叫脑图,我觉的它还有这样的功能真的特别好!)是最合适不过的!对于脑图的使用,我本来以为需要用一篇文章专门来说一说,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觉得它无非就是个工具,对于工具的使用我觉得越简单顺手越重要。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简单的构建到繁琐复杂的功能,以至于臃肿到开始化繁为简!网上说的什么,色彩越丰富,画的越好看就记得越牢固,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持保留意见。我觉得过多的花费精力在导图上是本末倒置。我们要的就是简单明了的表明它们之间各种关系就好。没有必要再额外的花费精力去思考怎么可以把思维导图画好,能把关系描述清楚就可以了!再吹一波有道云笔记中的脑图,就是很符合我所说的!真的特别好用,没有那么多繁琐的功能,但所有你需要的功能它都有而且还很好用!读这些书的时候,第一遍我会先把这本书的目录做成思维导图的“地基”,然后开始较快的阅读,对于每一部分重点核心,我会用笔画出来。再第二遍看书的时候,我就要开始完善思维导图了,对于重点核心把他们都写在思维导图中,不断的完善。第三遍的时候,我就不看书了,而是看思维导图,通过看思维导图来反思这本书整体怎么讲的,复述出来。对于不熟悉的,可以再翻书去看,而如果导图里面有不完善的地方,我还可以继续完善!这就是它的全过程!当然,如果最后再写一篇读后感就更好了!
说到最后,我想到了我高中的时候,经常问我的大神同桌是如何看起来不费力却回回第一的,但是他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时我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却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现在我却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于不同体裁我们对待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自己这样的读书方法,我相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在我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改进,针对不同的情况再不断地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