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的症结真爱的死结
爱情是绝对自私和封闭的,所以,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有了婚姻,似乎婚姻是爱安全可靠的绝对的保护神,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然而,现实,却全然给这个现代文明的爱之形式以巨大的嘲讽。
在最为现实的今天,究竟是爱情有病?还是时代的症结?又或是心灵中毒?
我想,在我们不断嘲讽古典爱情虚幻的同时,也不断忽视心灵的真正的追求。过于现实的文明时代,就是今天的人们心灵不断奴役于现代物质文明的死结!物质的日益丰富,使心灵日趋枯竭!受制于物质的依赖性愈显强大,自由的空间尤其是心灵的维度日渐困窘!正是当下爱情的毒素,更是今天婚姻成为爱情坟墓的无奈!
(二)自由的涅槃 爱恋的可能
今天的我们,无一不在嘲笑具有虚幻性的真爱之不现实性,也许是现实的无奈所逼,也许是人之欲望的难填,也许是物质对当代人异化的无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现实之现实给爱与婚姻带上的沉重枷锁和巨大的包袱及沉痛忧伤!到底爱的出路何在?究竟婚姻坟墓的闸门在哪呢?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似乎从某处给了我们这一问题的暗示。崇尚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幸福的保证!任何以摒弃自由为代价的获得,必定要以失去幸福为后果。当然,在爱的自由上,其实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近乎残酷的血淋淋体验,因为,在感情上,人性永远是最自私,最封闭,最绝然的状态。但从本质上而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都相反相成的。因此,封闭式的爱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有枯竭而死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叙了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一个美丽多姿、感情奔放热烈、执著绵长、命运及其悲惨的女性——陌生的女人,从十三岁小说家R搬进自家小宅院并爱上R以致临终前一生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故事在小说家R长久的外出回家后处理积累的中,发现并阅读一封长达几十页的不同寻常的信件中徐徐展开……
陌生女人的爱恋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痛苦和忧伤:她似乎一直是在小说家R的时间之外,小说家看似一个患了健忘症的人游离于陌生女人的世界,对于她总是陌生的。看似一个逢场作戏的浪荡文人,生活中却不然,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文人,一个需要排挤掉生活以至于爱情强加给自己的种种束缚,一个需要真正心灵自由的人。而陌生女人也总是在他生活的边缘偶尔经过,虽然每次只能抓住他的一点时光享受爱的片刻温馨,但陌生女人却一直是那么深沉、那么热烈地爱着他。正像陌生女人说的:“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了;只有你,一个毫不相识的你;一个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毫不在意,玩世不恭的你。只有你,你从来就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从未停止过爱你。”是的,陌生女人是真正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在全身心地爱着他,“我将把我的整个人生告诉你,当我第一次见你时,我的人生爱真正开始。”虽然,陌生女人从十三岁萌生对小说家神秘而崇拜的仰慕之爱:亲吻过他的门柄,对他的房子,对房子里的那柜柜书,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爱恋,甚至把他丢弃的烟头都视为圣物。到成年后逐步有意识地接近他并实现自己女孩的狂热而痴迷的梦想——做他的情人。而在以后人生的浮沉和颠簸后的几次相逢中,虽然,小说家对陌生女人又如初见,如向陌生女人表达感情方式一样对自己表达着爱慕,她仍是毫不犹豫地再次给自己爱他的机会。也许是如陌生女人说的:“请相信我,因为我对你毫无所求;一个母亲是不会在她唯一的孩子的尸体旁说谎的。”然而,也并非全然如此,作为女性细腻的心灵,仍然需要爱的呵护和爱人的理解:“你明白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吗?我是想让你明了从一开始你这个人就给我胆怯的内心造成了多么大的冲击。”可以说,陌生女人的一生是为小说家而活的,她的心是永远属于他的:“爱上别人,或者只是在想象中爱上别人,对我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对于两一个男人产生丝毫的好感对我是犯罪。”而小说家,却总是以一种近乎冷漠而陌生的感觉不期然地靠近她。
也许,陌生,是作者在恋人情感上设置的一个特殊的隐喻,因为,感情是需要不断地保鲜,所以需要不断地在陌生的情境下,才能唤起那种爱情中不断衰竭的激情,小说中,陌生女人和小说家R不过是女人和男人中的一个隐喻,从而告诉我们,恋人间,婚姻中,两人之间,只有不断地输入一种新鲜的血液,这种血液就是自由,就是自由造成的隔离感——陌生感。才能保证心灵和精神的焕然一新,才能使爱的力量渊源不断,是情感的世界不断吐露芬芳与活力!
陌生女人的爱正是她痛苦的根源,因为她所深爱的整个人,是一个需要真正心灵和精神自由的文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思想活跃的个性的人。“我不想描述期待与绝望的痛苦。我毫无怨言。我爱的真是你的个性,热情而健忘,慷慨而风流。我爱的是你一贯的表现。”虽然,陌生女人作为一个真实的女人,也有真实的正常女性的情感需要,所以,她也会有“期待与绝望的痛苦”,但她更深知她所爱的这个人最不需要自己给他带来的哪怕一丁点的束缚,对于作家,繁琐而猥亵的世俗生活,确实是一个致命的要害,犹如一支慢性毒药。对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而言,婚姻,从某一程度上而言,无非是对其精神世界和心灵秘密的探寻的一种扼杀。而这位“绝望的痛苦”的女性之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她给小说家以最热烈的爱和最癫狂的理解——自由。她说:“你喜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为这样无需付出太多的感情,无需受其所累。你深怕卷入别人的命运之中,你乐于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但不做出任何牺牲。”也许,正是陌生女人这样一种毫无条件地付出的爱造就了这位小说家,也正是这样无私的理解造就了这样纯美和痛楚的爱恋!
爱的无痕,却是爱的本质——自由。虽然是一个近乎挑战人性的残酷凄迷的女性的爱的故事,也是文学的一个虚构,不现实的,正如小说序言中所说:“‘陌生’的女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即使在文学虚构的世界中也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但故事却告诉了我们,爱的涅槃:自由,是爱的难言之隐,更是爱的终极所在,恰当地把握它在爱情与婚姻的尺度,也许是维持爱之树长青的出路所在!
这是茨威格所虚构的一个作为男人中永恒的梦想,一个最完美的女性。也许,在今天,女性或许会极尽所能事来嘲笑它!在男权社会的今天,在女权主义日益盛行,男女各撑半边天的当代社会,也许女性会认为,这是男人的一种异想天开的霸道的男权意识!然而,生活中这样“陌生的女人”也确有其人……
(三)永恒的心性 爱情的见证
世界是最为巧然的,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一爱的神话,验证爱的免疫力,挑战人性的极限。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神话,以绝无仅有的姿态傲然于世。也似乎是向现代文明婚姻形式的挑战,纯粹以心灵的抚慰,行为的放浪形骸来维持了一生漫长的爱情契约。两个人的爱之旅途,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既是相悖的,又是相爱的,既是快乐的,又是痛苦的,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百味人生。
存在主义的至理名言:“他人即地狱。”萨特正是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小说家“无需付出太多的感情,无需受其所累”“深怕卷入别人的命运之中”。他与波伏娃着两位具有高贵心性和共同的事业——写作的人,在1929年,24岁的萨特和21岁的波伏娃提出近乎荒寒的一生的协议:“亲爱的,让我们定个为期两年的协议吧。”而且,萨特明确建议:“我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必然的爱情,但我们也可以有一些偶然的爱情。”更不可思议的是“双方不仅不应该互相欺骗,而且不应该隐瞒”。这样的协议,在当时仍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男权社会中,波伏娃,作为一个处处受歧视和不受尊重的女性,究竟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来承受,我们是无法估量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女性对感情的世俗看法是,最自私最唯一最专情的,怎么可能如此呢?但是作为一个具有魄力和深知人性的伟大女性——波伏娃,愿意接受这样的协议,因为爱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之间的相携与共,也是精神自由的相生相惜,爱是自私的更是无私的,爱一个人就一个爱他的一切,甚至是他的情人,事实证明,波伏娃是这样想的,也是如此做的。虽然在这样的协议下,享受爱情的甜蜜和快乐的同时,也有更多来自人性不可遏制的苦痛,这些在吞噬者她的心智的同时,也在专科伟大智性的女性中孕育了神话,在他写作的生涯里,如凤凰涅槃般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成名作《女宾》就是以她和萨特及奥尔伽组成的“三重奏”为原型,她享誉世界的文坛的代表作《第二性》也是在于萨特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中诞生的。在他们两人漫长而痛苦、快乐交织的一生中,他们只保留情感的部分,不要家庭,不要孩子,这样使两人能够避免一切世俗现实生活强加给两人的繁琐,使之能全身心地进行创作,也许,这就是当初萨特定下爱情契约的初衷,也是波伏娃勇敢接受自由之爱的理由,追求心灵和精神的无拘无束,不拘泥于形式,不重视陈规,视世俗于无形。正如,萨特所说:“一旦冲破束缚,便能腾空而起。”
虽然,在这样的爱情中,有过近乎窒息的感受,也有过二人关系几乎面临崩溃的危机。就在波伏娃和美国作家奥尔格伦感情渐渐淡出的时候,痛苦也如针锥般穿刺着她的心:“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正在化作一块石头,刚刀正不停地劈在这块石头上;啊,这就是地狱。”但由于波伏娃的理智和智慧,在这样情海的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善于经营,以及她超乎普通女性的心性,正如萨特对波伏娃的昵称:女人的敏感和男人的智慧。都是情感的航船顺利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作为一个女性,波伏娃,有着普通女性的情感世界,但更有普通女性不具备的包容和忍隐及理性,有面对萨特在自己的世界忽远忽近的不安全的恐慌,也有着与他在内心精神世界巨大的通融,更有一种相守一生不离不弃的坚定信念。或许她更深深相信,给对方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也是给爱一个出口。感情是一潭需要外力不断激起涟漪的活水,而不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死水!而对于萨特,虽然曾经有过在波伏娃以外的女性如美国多洛莱斯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但当她们欲把自己死死固守在一个地方和女性身上,成为她们私人独有的财产时,毫不犹豫地绝然离去,再次回到波伏娃是身边,因为,他深知,只有波伏娃才是最了解他,最能给他精神的给养和爱的抚慰的,萨特曾说:“M.对我非常重要,但我要和您在一起。”而波伏娃更是以高度的理性和智性包忍了:“我很喜欢她。我能理解您对她的感情,也能为您的这种感情而自豪。”两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危机的理性和智慧,给当下的婚姻,尤其是正处于和面对危机的婚姻,无疑是提供了一种很好正面教材,给我们当下的爱情和婚姻指明了航向和前景!
感情的维系和保鲜,不是物质世界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两个人心灵世界的共同性和相同性。没有内在精神世界的维系,感情的一切都是内干外强,经不起时间的侵蚀和世俗的诱惑的,而我们今天的人,在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中,已经淡忘了我们的心灵,也逐渐失去了我们的理性,泯灭了情感智慧的力量源泉。因为有了心灵的精神的融合——写作,即使没有外在形式——婚姻,波伏娃和萨特在情海浮沉中也能始终如一,坚守两人的情感,捍卫个人的的独立。而现代婚姻,正因为失去心灵的相同,没有精神的固守,所以,纵然有贞操裤之类的看似坚固的防守,有坚如磐石的法律作后盾,爱情与婚姻,依然命如纸薄,不费吹灰之力,召之即来,也可挥之即去。
(四)自由的爱恋 生命的源泉
正如思想的禁锢,永远是无望的,自由的交流,也是人性永恒期盼的,在生活,在感情,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自由的失去,即有思想的落魄,在若干年前的匈牙利诗人就曾经以生命和爱情的代价来誓死捍卫自由的号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因自由而存,爱情因自由而活,所以,在思想不自由的时刻,莎士比亚的提出了严重而又经典性论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当今世界,是一个在物欲无限扩张的背景下,心灵和精神却无限萎靡和困顿的时代,一切物化,心灵也逐渐显得干瘪无力,缺乏生机和润泽。因此,感情也无处托付,都急切地攀附和寄托于外在世界,因而,在物质的裹挟下,萎靡一个个成了世界的奴役,一个个机器,一个个没有诗意的尸首,有人曾说,在水资源日益污染和干涸的当下,未来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我们的眼泪!在我们逐渐失去温润柔软丰富深邃的情感精神世界时,也将剩下的是一个默然的木乃伊的世界。
为赢得世界,为滋润生命,为人类最美好和最永恒的爱而呼号,请给心灵一个自由的维度,给生命一个幸福的支点,给爱情与婚姻一个广阔的天地。自由与自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好好把握爱的这枚金币,我们才有希望……
网友评论